第二百四十二章 夫人,该生三胎了吧? (3/6)
r />
如此,却是不免劳心劳神,消耗精力。
丹陛之上,赵策英也是长舒一口气。
百官是人,皇帝也是人啊!
百官会饿,皇帝就不会饿?
无非是强忍着,平添些许风霜罢了。
“不必拘于礼节,尽可进饮。”赵策英大袖一挥,拾起筷子,平和道。
“臣等拜谢陛下。”
文武百官,齐齐一礼。
一时之间,唯余淡淡的咀嚼声。
江府,书房。
丈许木几横陈,上有些许文书。
江昭执笔,作沉思状。
岁计奏报结束,也即意味着熙丰二年的政策都有了相关结果。
作为无可置疑的变法核心,他却是得着手制定熙丰三年的相关政策。
所谓政由己出,莫过如是。
当然,身上的担子也是越来越重。
若有半分差池,影响的便是两京一十四路几千万生民。
从上到下,官吏百姓要吃饭,要乐业,他就是第一责任人!
担子,如何不重?
难,难,难!
“呼。”
江昭沉吟着,执笔落字。
民生、倭寇、辽国!
熙丰二年,主要颁下了六道政令。
百司拆分、考成法、既往不咎、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
其中,百司拆分、考成法、既往不咎都是针对吏治。
因此,短时间内尽量最好不要再颁下有关吏治的文书。
政令从来都不是讲究数量,而是质量,若是颁下政令过于频繁,未免有可能引起吏治反弹,得不偿失。
并且,从客观事实上讲,百司拆分、考成法、既往不咎三道政令已经足以整顿吏治,相关政策切实推行即可,没必要画蛇添足。
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都是针对经济的政令。
清丈土地,重在农业税收。
设立银行,重在敛财四方。
重工商业,重在商业税收。
这些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政令,大方向已经定下,一样是继续切实推行即可。
六道政令中,三道吏治政令本质上是针对官,三道经济政令本质上是针对民。
不过,相较于官而言,民的群体其实更大。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