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直解》 (3/8)
一个基础,一定有本性住种,才能够生起习所成种,一定有信心才有智慧,所以它的简别只有三种。但是你有本性住种,不一定有习所成种,有信心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一定要有信心做基础。
比如我们看十大愿王。前面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其实这个主要是在修皈依,修信心。我们礼敬诸佛,每天不断地拜佛,赞叹佛陀,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对佛陀做种种的供养。这个人能够成就大乘的本性住种,他以后生生世世不断地赞扬佛陀,听到大乘佛法会生欢喜心。能够进一步“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那就更殊胜了,能够从法义当中去闻思,就有习所成种,他以后不但是欢喜,还可以开悟。
我们回到讲义。这以下等于是说,谁能够成就唯识实性呢?谁能够悟入真如呢?必须要具足大乘的两个种性,缺一不可。你对于大乘佛法要有信心,还要有闻思的智慧;有闻思的智慧,还必须有信心。你才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是这个意思。这是回答“谁人悟入”,就是必须具足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种人就可以悟入。你看到大乘佛法非常好乐,而且你也能够从学习当中了解道理,这个人就能够悟入。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这个是答第二个问,就是几位悟入,就是五位。看蕅祖的注解。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是谁能够悟入呢?就是具足两种种性的大乘菩萨。
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方能悟入”,就是“具此二性方能悟入”,是答其如何悟入,就是这样子悟入的。
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几位悟入,就是五位,来征起下面的文。
好,我们看以下的各别解释这个五位的差别。先看第一个,资粮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就是修这个大乘的顺解脱分。这个顺解脱分就是一种闻思的智慧,这种智慧是随顺于解脱的。对于八识的性相能生信解。这个信就是本性住种,这个解就是习所成种。看论文的偈颂。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这当中把资粮位划出了一个标准。说资粮位的最高期限是什么呢?“乃至未起识”。就是说你从凡夫开始,乃至到还没有生起大乘的顺抉择识。在这个时候之前都是资粮位。但是他内心当中渴望追求唯识的真如实性,那么他怎么安住呢?他主要是以四弘誓愿,以这样的菩提心,也带一点福德、智慧两种的资粮。以四弘誓愿为根本,挟带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加行,他来安住在唯识实性,勉强安住在唯识实性。但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于二取,就是能取、所取,或者是说烦恼障、所知障,也可以说二取,对这个二取的种子还不能有伏灭的功能。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第一段是个总说,第二段别释。看总说。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这个菩萨干什么呢?他不是要做国王,他要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无上的这种觉悟的真理。依止这样的一种希望,他做两件事:修习无量的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的福德资粮;他也应该要修习无量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当然这个修习,不是说你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生起智慧,要闻思。这个就叫资粮位,就是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趋向无上菩提,叫资粮位。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那么他为什么要追求无上菩提呢?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是要追求安乐,观察我们的身心,根本上有老病死的干扰,就我这个色身会老、会生病、会死亡。而这样的老病死都是不自主的,我们不能做主,这是苦恼的果报。那么我们应该要解脱这个果报,应该追求无上菩提,这叫出离心。然后我们应该观察,在这无量的生死当中,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过去都做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