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直解》 (2/8)
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当中等于是有三番的答,论文里面有三番的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这个种性,唯识学把众生的这一念心,这念了别性,安立了五种种性,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是声闻种性。这个声闻种性,就这个人所栽培的善根,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了,才能够回小向大。他这一条路是不能改变的,他成佛的过程一定要证得阿罗汉,定性声闻。第二个是缘觉种性。他一定要先证得缘觉。
第三个是菩萨种性。这个菩萨遇到任何因缘,不会退大取小。你说这个大乘非佛说,他的心“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不能动摇他。这种人他一定是直趋菩萨,直趋佛果,菩萨种性。
第四个是不定种性。这个人的种性是不决定,可能会退大取小,也可能会回小向大,不定种性。第五个是无性种性。这个无性种性,他只有人天的善根,没有出世间的善根。这五种种性。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这当中只有菩萨种性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菩萨当中又分成两种种性,这个每一个种性又两种种性,就是菩萨种性是怎么建立的呢?
第一个、本性住种——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这个是我们过去世无始劫的串习,他阿赖耶识当中有一种大乘无漏的善根。这个善根主要是约信心的善根,蕅祖的解释是这个意思,就是本性住种是偏重于在这个信心的善根。
第二个、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这个习所成,是偏向于智慧的善根。就是我们去听闻这种清净法界所流出的等流正法,佛陀的这清净的名言,生起智慧光明。习所成种性是偏重于在智慧这一部分。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就是说要悟入唯识实性,要有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以下就把这两种种性的差别,作一个表来解释。先看第一种情况。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内心当中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诸法实相,内心当中活在自己的我相、法相当中。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完全不懂,他只知道活在自己内心所安立的名言的我相法相。但是这个人既闻教已,内心跟清净正法一接触的时候,便速开悟。就把心中的这种我相法相完全否定掉了,开始随顺真如而运转。这种人是有佛法的善根,也有佛法的智慧,信心和善根,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这第一种人最圆满的,千年的冰山雪莲。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没有闻教的时候也是茫然不知。他听闻教了以后不能明白,智慧不够,老师讲了很多很多,他完全听不懂。但是深生渴仰,这个人难得,他听不懂,内心非常得好乐。这个是怎么回事呢?但有本性种子,未有熏习种子。这个人过去信心的善根栽培得特别强,跟大乘佛法的善根信心因缘结得深;智慧的栽培不够,不能够明白。但是深生渴仰,就是法师讲课,他每一堂都来听,说法师讲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他很想听,这种人也是有。怎么回事呢?就是有本性住种,没有习所成种。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说这个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是不知道,听到以后跟不闻完全相同。怎么说呢?绝不飡採,都无信乐。心中对这些法完全没有想要领纳受用的心,没有信心好乐。就这个人对大乘佛法,信心的善根也不够,闻思的智慧也不足,两个都没有,是这样子。
这个意思,本性住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