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术 (4/7)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剥开了颜旭试图掩饰的脆弱和深层焦虑。他握着水杯的手指微微收紧。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的女记者,远非他想象中那种歌功颂德的角色。她看的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内在的逻辑和隐患。
他沉默了半晌,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反而抬起头,迎上她审视的目光,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执拗:“陈记者,您问得很好。但对我们而言,在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讨论长期壁垒可能是一种奢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活下来。技术我们有,服务我们能做好,但如果没有灵活的金融工具和……您所说的这种脆弱的信任链,我们可能连展示技术和服务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死在起跑线上了。”
他顿了顿,眼神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中关村大街,声音低沉了些许:“我知道这很冒险,像是在走钢丝。但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至于核心是什么……我希望,最终能回归到技术和产品本身。只是现在,我们不得不先学会,在算盘和……在现实的夹缝中,找到一线光。”
陈瑾瑜看着他,没有立刻反驳。她捕捉到了他语气中那一闪而过的、与技术相关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与他在商业操作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务实,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矛盾与张力。她合上笔记本,语气缓和了一些:“很坦诚的回答,颜总。我理解创业维艰。但正因为艰难,方向才更不能错。否则,跑得越快,可能离目标越远。”
这次会面,没有预想中的宣传和吹捧,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和灵魂拷问。离开咖啡馆时,秋日的凉风拂面,颜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同时也感到了更深的压力。陈瑾瑜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商业模式的光鲜与裂痕。这个陌生的女记者,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在他封闭而焦灼的世界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
陈瑾瑜那篇题为《“信用链”能否盘活中小企业?——探访旭日通讯的生存之道》的报道,在《经济观察报》一个并不算起眼的版面刊发了。文章没有预想中的激情褒扬,而是以冷静、甚至略带审视的笔调,详细剖析了颜旭为应对供应链压力和现金流危机而构建的“信用链”模式,既肯定了其在小微企业融资难背景下的创新性与务实性,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依赖个人信任、难以复制、以及潜在脆弱性的硬伤。
报道出来的那天早上,是林浩天先看到的。他几乎是冲进那间依旧拥挤的小办公室,挥舞着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脸上是因兴奋而涨红的色彩。
“老颜!发了!报纸发了!”他的声音因为激动有些变形,引得小王和小李都围了过来,“你看这里,‘在巨头林立的通信市场缝隙中,旭日通讯以其对本土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灵活的金融工具运用,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生存路径’!还有这儿,‘其创始人颜旭表现出的技术执着与商业务实,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张力’!这是肯定!这是免费的广告啊!”
颜旭接过报纸,默默地读完了全文。他的心情复杂难言。报道是客观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对公正的,陈瑾瑜准确地抓住了他们模式的本质与困境。但那种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所有优势和劣势都被清晰标注的感觉,让他极度不适,仿佛被人剥光了衣服暴露在闹市。尤其是那句“潜在的脆弱性”,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
“她没乱写,但也没说多少好话。”颜旭将报纸轻轻放在桌上,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
“这还不够好?”林浩天瞪大了眼睛,“老颜,你要求也太高了!这白纸黑字,把咱们和‘创新’、‘独特路径’挂上钩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品牌!咱们不再是中关村无数倒卖设备的小公司之一了,咱们有名字了!”
果然,从当天下午开始,办公室那部旧电话的铃声就变得频繁起来。有好奇的同行打听,有之前犹豫的客户表示可以再谈谈,甚至有一两家本地的信用社,来电咨询他们“信用链”的具体操作,似乎想探索新的业务可能。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林浩天干劲十足,应对自如。而颜旭却在短暂的恍惚后,陷入了更深的思索。他想起陈瑾瑜那个尖锐的问题——“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壁垒,究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