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术 (3/7)
的“信用链”方案险之又险地成功了。华通电子拿到了纺织厂背书的银行承兑汇票,态度立刻缓和,甚至主动提出可以给予旭日通讯一个更宽松的付款账期。压在颜旭心头的那块巨石,暂时移开了片刻。但也仅仅是片刻。王老三那边的十日之约,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悬在头顶。他们必须在这十天内,收回其他项目的尾款,或者找到新的现金来源。
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来电者自称是《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叫陈瑾瑜,想约颜旭聊聊,说是听说了他们“在中小企业通讯市场的一些独特做法”。
林浩天接到电话时,先是错愕,随即兴奋起来:“老颜!好事啊!大报的记者!这是要给我们宣传啊!机会难得!”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公司名声大噪、订单纷至沓来的场景。
颜旭却皱起了眉头。他本能地对媒体抱有戒心。“树大招风。我们现在根基太浅,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而且,记者……谁知道他们真正想写什么?”
“哎呀,我的颜总!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林浩天极力劝说,“咱们那个‘信用链’的模式,多好的题材?正好可以让市场看看咱们的创新之处!说不定还能吸引到新的客户或者……投资?”
最终,在林浩天的坚持下,颜旭勉强同意了见面,但坚持地点要选在一个远离公司、相对安静的公共场所。
约定的地点是中关村边缘一家新开的“仙踪林”咖啡馆。与国营饭店和嘈杂大排档不同,这里灯光昏黄柔和,播放着若有若无的轻音乐,空气中飘着现磨咖啡的醇香。小格间的沙发柔软,木质桌面光滑。对颜旭而言,这是一种陌生而略带疏离感的环境。他提前到了,选了个最角落的位置,点了一杯最便宜的柠檬水,穿着那件洗得领口有些发白的衬衫,与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陈瑾瑜准时到了。她穿着一件米色的风衣,围巾松松地搭着,齐肩短发打理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个皮质笔记本和一支看起来不错的钢笔。她看起来干练、知性,目光锐利而直接,坐下后简单自我介绍,便开门见山。
“颜总,冒昧打扰。我关注到贵公司在海淀纺织厂等几个项目中的操作,很有意思。尤其是你们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和客户信用,构建的那个……用您的话说,‘信用链’?”她打开笔记本,姿态放松,却带着一种不容敷衍的专业气场。
颜旭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对方了解得如此具体。他谨慎地措辞:“陈记者过奖了。只是小公司为了生存,不得已想的一些土办法,谈不上模式。”
“土办法?”陈瑾瑜微微挑眉,端起服务生送上的咖啡,轻轻搅动,“颜总过谦了。在我看来,这恰恰击中了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和国营单位的一个核心痛点——资金周转效率。银行信贷向大国企倾斜,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很多单位又有预算管理和付款周期的限制。您的‘信用链’,本质上是在缺乏传统抵押物的情况下,通过对上下游关系的整合和信任构建,进行的一种……‘供应链金融’的早期探索。”
“供应链金融?”颜旭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的词汇。他凭直觉和困境摸索出来的方法,竟然被赋予了一个如此专业的名词。
“可以这么理解。”陈瑾瑜点点头,“利用核心企业(比如纺织厂)的信用,为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供增信,盘活应收账款,缓解资金压力。这在国外已经有成熟模式,但在国内,尤其是在您这样初创公司层面的实践,很少见。”
她话锋一转,目光如炬:“但是,颜总,您不觉得这种模式非常脆弱吗?它的基础建立在您与纺织厂马科长个人的信任关系上。一旦他调离,或者后续合作出现任何瑕疵,这条链会不会瞬间断裂?而且,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信用的模式,能否复制?可扩展性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她顿了顿,语气更加犀利,“您用未来的信用和关系做抵押,解决了眼前的现金流,但这是否在透支公司的长期价值?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壁垒,究竟是什么呢?是这种财务技巧,还是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