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来点火爆的(月底了,有票的可以来点) (1/6)
一九八八年六月下旬,四九城西郊,一栋新落成的五层大楼挂上了“黄河集团微电子研发中心”的铜牌。这里将成为芯片梦想的新起点。
大楼内部还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收尾,但一部分区域已经迫不及待地投入了使用。
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搬迁和重组。
从各处收购来的设备、资料,以及新招募和内部转岗的研究人员,需要整合成一个高效的整体。
黄令仪如今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负责芯片设计,还兼任了新成立的“精密仪器研究所”的所长。
这个研究所的核心任务,就是攻克光刻设备和国产芯片的难关。
研究所光刻机的骨干,是那位从四十五所请来的退休老专家,名叫宋致远,年近六旬,对光刻技术有着近乎执拗的热情。
他带着几个同样从四十五所跟过来的中年技术员,成了研究所的基石。
搬迁过程也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从四十五所和武汉运来的设备,大多老旧,甚至有些是残缺的部件。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他们认为的破烂搬运到他们认为近乎豪华的超净实验室,走时还说:“这么好的地方怎么也该给人住,怎么被用来放破烂,暴殄天物啊!”
“有钱烧的!”
“对哦,没看人家这楼盖得多气派!”
宋致远可没理会搬运工说什么,他带人拿着清单,一样一样地核对,不时蹲下身,用手帕擦拭着设备铭牌上的灰尘,眼神复杂。
“老伙计们,换个地方,咱们再试试。”他低声自语。
资料室的整理更是浩大工程。
上百箱的技术图纸、实验记录、工艺手册堆满了临时库房。
黄令仪抽调了芯片设计组的几个年轻研究员帮忙,和宋致远带的团队一起,进行归档、编号、并在微机里面做记录。
一个年轻研究员拿起一本边缘卷曲的笔记,翻开一看,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手绘图表,日期是十几年前。
“宋工,这笔记里的数据.”年轻人好奇地问。
宋致远接过笔记,戴起老花镜看了看,脸上露出追忆的神色:“这是老刘记的,当时我们做透镜像差校正的实验数据。唉,老刘前年已经走了。”
气氛一时有些沉重。
黄令仪这时走过来,拍了拍年轻研究员的肩膀:“这些都是前辈们的心血,也是我们的起点。每一页纸都可能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仔细整理,不能遗漏。”
她转向宋致远:“宋工,眼下最急的是先把我们设计的那款微处理器的制程难题解决。现有的设备精度不够,您看从这些资料里,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改进现有设备,或者,有没有可能拼凑出一台能满足基本要求的样机的思路?”
宋致远摇摇头道:“你们现在用到的精度,已经超过我们当时设计的范畴了,恐怕不行,要不你们先换个思路,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说着他又指着几箱标注着“四十五所-初代光刻机”的资料说:“就算是我们把这些都整理完,设备也正常运行,想让我们能帮到你,怕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好吧,我知道了。”黄令仪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