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芯火 (1/5)
四九城,黄河集团计算机研发中心实验室。
黄令仪面对着一堆设计图纸和仿真数据,眉头紧锁。
芯片设计进展还算顺利,但卡在了一个关键环节——制程。
新加坡实验室拥有的先进光刻机数量有限,根本无法借给国内的研究所。
她给新加坡去过电话,想要订购非常难,尤其是东方国家,这东西受到严格管制,就算是能买到短时间内也无法运抵国内。
她手头上虽然也是新购的的设备,可不是最先进的,无法满足她设计的微处理器精度要求。(西方倾销低端光刻机,但是技术和配件全都限制,更别说高端的了。)
她想起几年前曾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看到过关于光刻技术的研究论文。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让助手去资料室和各大院校图书馆广泛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几天后,助手抱回一摞泛黄的论文和内部技术报告。
黄令仪连夜翻阅,越看心情越复杂。资料显示,国内早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光刻机研发项目,几家单位曾取得过阶段性成果,但后来或因经费不足,或因方向调整,项目大多陷入停滞,人员流散。
她尤其注意到两份报告,一份来自代号“四十五所”的研究所,在光学系统和精密机械方面有深厚积累;另一份来自武汉的一家无线电设备厂,曾尝试过接触式光刻机的研制。
第二天一早,黄令仪拨通了何雨鑫的电话,详细汇报了情况。
“何总,我们遇到瓶颈了,高端光刻机进不来。但我发现,国内并非毫无基础,只是中断了。如果我们能整合这些残留的技术力量和资料,或许能走出一条路来,至少解决眼下的有无问题。”
何雨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这事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
“黄主管,这样,你先把情况整理一份详细报告给我,我立刻向董事长汇报。”
隔天何雨鑫就收到了传真,接着他就给何雨柱打了个电话。
“哥,情况就是这样。黄主管认为,与其完全受制于人,不如尝试重启国内的光刻机研发。她提到了四十五所和武汉无线电三厂,说那里可能还有些家底。”
何雨柱是忘了么,真不是,研究所和国企这类的单位之前想要介入太难了,尤其是高端项目。
现在既然有机会了那就要尝试一下,何雨柱道:“雨鑫,黄主管的判断是对的。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面。这样,你看你是亲自带队跑一趟还是下面人能完成,你自己定。”
“我觉得黄主管能做这件事,毕竟她是体制内出来的人。”
“那行,那就给她权限,成立一个小组,去办这件事,不过既然办就要办利索,有几点也要求。”
“哥,你说。”何雨鑫拿起来了笔准备记录。
“第一,找到那些参与过相关项目的老工程师、老专家,不管他们现在在干什么,退休还是在岗,尽量请过来,待遇从优。第二,跟那些单位谈,把他们闲置的技术资料、图纸,甚至是半成品设备,买下来。”
“明白了,哥。”何雨鑫应道。
“还有,如果不顺利你就找找周叔、方叔、赵叔帮着协调协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