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斗姆宫里千顷月 月观峰上一笛风 (2/3)
如殒命之鹰坠下深崖,再留这躯壳何用?纵身一跃,直往无底的山谷中落去。
原来,艾姑始赏月之时,已屏去功力,稍开心扉。及至初闻笛音,感其美妙,心中洞开。待后来笛声月华,洗净内心,突然间情愫袭来,再难抑制。孰料荆侠避去,她本即耿直性刚,兼以失望愤激,心中如刀剑乱穿,故萌轻生之念。
艾姑闭了眼,如一枚霜叶,面朝月空,在月光里零落。她以必死之心,毫不畏惧,身体舒展,衣襟飘飘,飞翔之姿翩若流云。飞过下面一处山峰,只听一老者道:“鹤儿,接去。”一只白鹤如闪电般疾掠而至,背翅托住艾姑,缓缓落于下面的山坡,置于松枝之上,又展翅离去。
艾姑既惊奇,又伤叹、无奈。毕竟颇有道行,盘坐片刻已关住尘心,制住毒龙。起身环顾,四周峰峦高耸,悬壁遮空。仰看自己跌落处,正是一处危岩,有千仞之高,中间凌空伸出一岩台,上面隐约有人影晃动,想必是那高人救了自己。乃想自己在泰山修行多年,闲暇时行遍群峰,以为已览尽峰谷,不想山外有山,峰后有峰,尚有此等秘境。
之前站在玉皇顶四顾时,除正南两脉排闼,一谷豁然中开,盘道垂下中天门外,东南尚有一撮尖峰攒集,西面马鬃之脉以下亦有深壑,北方层峦叠嶂愈难穷目,诸峰之间不知有何妙境。曾恨自己功力不济,不能自上而下飘然而至,以探其幽邃,但自山脚深涧细溪,常常寻奇访微,也似略知全貌。如今看来,平日足迹所至,不过十之一二。
想一会儿,长叹一声。往下看,雾霭迷茫,深不见底。此时月亮西移,扯过西峰的黑影蒙上山谷,顿觉岩壑苍然,满谷幽冥。心想还是待天明以后,再寻下山之路罢。几声叹息之后,艾姑已释尽心中怨念,此处风云不荡,鸟兽入眠,正是修炼的好所在,遂盘膝打坐,渐入禅境。
待曙光从云片反射下来,艾姑看清了脚下的地形,有一面坡度较缓,便盘盘桓桓往下走,不一会到了谷底。从晨曦的方向判断一下南北,回斗姆宫应往东南走,但东西南三面都是陡壁,并无路隙,只有往北有一山溪,艾姑只得沿溪往北走。
一路坎坷,却也一路奇境。看小峰左右站立,任凭溪涧穿绕。那一道水,途中接纳了细流,越往下越粗壮,入石罅,呜呜喽喽,有萧埙之音。艾姑看那石罅,仅有一门之阔,里面上方壁缝似已闭合,成为石洞,水势较深,心想过洞而出必是外面的天地,也无他路可走,只得进去。
可如何过得去?四处看看,找了一段枯木,站在上面,扶了石壁,往里漂去。洞里黢黑清冷,行约十余丈,忽见亮光,又听訇然声响,已到了出口。眼前藤蔓倒挂,灌木横生。忽觉脚下的枯木迅速滑去,艾姑忙抓住藤条,跃至石上,往下一看,竟是一道飞瀑。
但见水烟蒸腾,声若雷鸣,不知道有多深。往下看看,右侧石有裂缝,岩角崚嶒,有可着脚处;还有荆柯数丛,正可抓附。艾姑本是高手,身轻如燕,稍有借力,即能飞纵,不大会儿,已降落下去。下面是一潭,阔十余丈,走至潭沿,往下又是一折瀑布,方知身在几折瀑布的颈颔之间。如此又下了两折,才到地面,正是一处大峡谷的起源处。这里地势已缓,有樵径可循。
艾姑又走了三五里路,高山已退去,山梁如足伸向平畴,前面竟是一处宽广的盆地,纵横十余里,山溪至此处汇成一泊,泊的对面有一小镇,房舍排开,成扇形向外延伸,两边是青青的庄稼。盆地周围,群山巍峨,如屏环列,真是世外宝地,但不知是何处呢?
进了小镇,见街面优雅,房舍古朴,人们举止彬彬,言笑从容,不禁暗暗称奇。经过一处饭馆,菜香飘来,艾姑才觉得腹饥,抬头看看太阳,已至中午。自昨夜至此刻,经奇历险,跌跌撞撞,岂能不饿?打量一下这饭馆,不甚大,却也干净。进了门,有店员招乎,往里走,是一处曲拐的餐厅,有三四桌客人就餐,就在里面角落找了个空桌坐下。
店员跟过来倒上一杯水,艾姑要了一碗面条、一碟炒素菜,不大会儿,饭菜端上来。艾姑正低头慢用,忽听外面传来一阵哈哈大笑。那笑声刚劲有力,如疾风击松,让众食客震撼,都抬头惊望。艾姑知道那大笑者必是武功刚猛之人,往外看时,果然不是别人,正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