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斗姆宫里千顷月 月观峰上一笛风 (3/3)
劫侠和两个人走进来。自己在磨石山曾和他交手伤过他,也因他知道自己和荆侠之间的私情,若相认不免尴尬,仍低头吃饭。
劫侠几人看见里面有几桌客人,就在餐厅中间宽敞的地方坐下来,点了饭菜。有几个客人认得劫侠,都起身打招呼,劫侠只挥挥手。三人喝着茶,仍慷慨谈笑,劫侠道:“陈律师,你刚才问‘这里需不需要规则’,当然是要的。哪个地方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如要是没有红绿灯,大家再怎么谦让,也难免拥挤。但规则冰冷,德仁方才温暖;规则只能限制人性的丑恶,却难以发扬人性的光辉。因而离不开德仁。”
陈得说:“那就是‘德主刑辅’了?”劫侠一转脸,三声接四声扬了一声“嗯”,似是不同意,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表达,只转头向另一人道:“就像拍哥刚才说的那句话……”拍哥接过话来:“以德为体,以法为用。”劫侠一拍桌子哈哈大笑:“就是这话!”
拍哥道:“照这么说,一城,一国,一世界,都可以这样了?”劫侠一顿茶碗:“正是!我建的这个儒城就是一个实验城。不瞒二位,我读书不行,就建一城看看。”陈得道:“建这一城,胜作一书。”拍哥道:“这里与世隔绝,怎么能影响外边的城市?”劫侠道:“当初选在这里,正是怕外界污染。等再多建些实验城,积蓄人心,就把碣石州建成一个大儒城,进而发展至傲来国,四大部洲!”此时饭菜已上来,三人也边吃边聊,只让艾姑听得入迷。
艾姑思道:“释也罢,道也罢,无非是选个清静的地方修行。自己早年也想渡己渡人,建立佛城,而今意气阑珊,只羡慕昨晚搭救自己的仙人野鹤,更胜释道十倍。不知何时也得入仙境,白鹤相伴,了此一生。那个人的有无,又有何相干?回去就将那草鞋抛入深谷……”
那劫侠又一阵发笑,艾姑方回过神来,饭菜已经用罄,突然想起要用钱付账,一摸衣襟,哪里有钱?本来僧尼化缘,无需付钱,可进店没事先说好化缘,故与常人消费无异。这可如何是好?踌躇半晌,心想只得和店家商量,日后再来偿还。低了头就往外走。谁知艾姑身着蓝布袍,头戴圆帽,一身尼姑打扮,与众不同,格外显目,且内功精粹,行步生风,怎能瞒过劫侠的眼睛?
劫侠目光所及,只觉得这尼姑熟悉,仔细一想:是了,磨石山月下大战,不是她是谁?知道她和师兄还有一段私情,冲口要喊“嫂夫人”,突觉不妥:万一她恼了动手,岂不难堪?然此时“嫂”已出口,后面忙换成“师傅”。陈得、拍哥听劫侠喊“少师傅”,都抬头看。艾姑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并不多言,经过三人桌旁,就到了吧台,和店员说“此次忘了带钱,下回偿还。”等语。店员未及答话,劫侠早已听见,对店员喊:“我替她付账。”艾姑施礼致谢,疾步走出小店。
陈得、拍哥都问劫侠这是何人,劫侠只说是一高尼,不再言及其他。三人饭毕出城,到了一山口,陈得回身望望那小镇,说:“我的一位朋友倒适合到这里疗养。”拍哥问是谁,陈得说李微禹。劫侠道:“我在街上常见你那位朋友,我看他心重,整日忧郁,以后你带他来就是。”三人走了半日,到了红叶谷,又行一程,已看到山下市井,各自分手去了。
陈得目送他二人远去,坐在一高石上,北望红叶谷中,赭红初上,浅艳一片,寒碧另一隅。仔细分辨远处的树形,和峡谷的转折,辨认来处,似是经过那坡,下面有小路掩没;那一段白色的弯径,贴在彩色的坡上,应该是自己行过的无异了。
正在痴看,有两只鹤儿在那山坡上翩飞,一绿一白,掠过彩坡,煞是好看!越来越近,却是两个人影。定睛一看,竟是竹荷二灵。二灵也发现了坐在高处的陈得,收住身形,降落下来,惊诧道:“你怎么在这里?”陈得起身问:“二位仙女是从哪里来?”竹灵道:“我们去山上拜见了一位高人。”荷灵问:“你打听的风月故事,又有新发现吗?”
陈得说:“有是有,只是我想:诗三百,以关雎为首;长诗之佳者,以长恨歌为最。故风月实为人性之根本,圣贤重之。风月,即人性之山水,有丑有美;人因之而生,因之而乐,因之而恼,因之而亡。所以我想,待搜罗风月故事,编成书册,送给仙女,岂不更方便些?因二位行迹灵异,见多识广,就请多给我提供些故事,以供成书之用。”二灵听罢,不禁嗔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