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华语影坛的封神之作 (7/9)
也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但架不住论文的内容,正是对《源代码》电影中那个同名程序的研究啊。
这一离谱的操作,别说娱乐圈了,就连计算机圈都炸了。
谁见过这种拍着电影呢,突然对电影中的科幻内容搞起了研究。
你研究也就算了,居然还真的搞出了成果,还在《IEEE》这种顶刊上登刊了?!
要不要这么打击人,这让他们这种辛苦学习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正副教授们情何以堪。
至于影视圈……那就更是一脸懵逼了。
所以……对于洛珞参与编剧的电影,其中的科研部分……他们可轻易不敢怀疑。
毕竟他们知道的那点东西,甚至在网上辛苦查来的资料,以为能驳斥电影的观点,很有可能,就连他们查的那些资料论文的作者,学术水平可能不如洛珞高。
不……不是可能,是非常可能。
到时候万一他们一提出问题,随即说出证明资料,结果洛珞直接一句:
“奥~那篇论文已经过时了,里面的论点很多都有漏洞。”
到时候他们能怎么办?
说不定即便他们引用的那些论文的作者在场,都得虚心的请教呢。
质疑洛珞?他们哪来的资格?
所以,记者的话当然是万分的客气。
洛珞闻言,脸上也是稍微露出一丝面对专业问题时特有的专注神采:
“大刘老师的原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世界观和故事框架,是我们的起点和基石,但在视觉化过程中,确实需要在科学可信度和戏剧效果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银幕上的物理规则感觉对。”
他看向身边的刘慈欣,后者露出理解的微笑,频频点头。
“比如原著中行星发动机的数量和体积在特定物理尺度上的确存在不可调和的张力,我们保留并放大了它在银幕上的视觉压迫感,这是电影语言的需要。”
“但同时,对其推力模式、对地壳的影响程度、甚至燃料运作方式,我们都组建了由水木、科大物理系教授参与的顾问小组,进行了反复的物理模型验证和参数调整,目的是让那个‘推走地球’的前提,在银幕世界内部逻辑上尽可能自洽。“
“至于地球轨道脱离木星的‘洛希极限’,这是确定存在的物理现象,关键引爆点的设定、冲击波所需能量的量级估算,包括空间站燃料推动冲击波可行性的理论依据,都基于顾问团队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精校。”
“我们的目标不是制作严谨的科教片,而是要让科幻奇观建立在观众能够理解和相信的‘物理感’之上。”
洛珞的回答条理清晰,尽可能照顾娱乐圈的整体学历,没用太多专业词汇,但依旧把在场的不少人听得云里雾里了。
好在敢提问这种问题的记者,必然是有所准备的,对洛珞的回答十分钦佩。
既维护了原著想象的瑰丽,又点明了科学顾问的价值,成功地在学者和导演双重身份间构筑了桥梁。
    不过这也验证了她的一个猜想:看来即便是洛神,也不可能在科幻片中完全符合现实的科学逻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