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华语影坛的封神之作 (6/9)
这一次的安静,不再是单纯的震惊,而是混合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被唤起的雄心。
洛珞的话,给那个天文数字般的投资赋予了一个清晰而宏大的意义——这是为华语特效工业的未来奠基!
虽然洛珞的话说的很宏大,但此刻满场观众却对此没有任何怀疑。
因为即便他们观影后如此震撼,回去也必定会跟亲朋好友推荐,甚至会极尽溢美之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但……依旧难改一个注定的事实,《流浪地球》肯定会赔钱,而且是大赔特赔。
在这个国产票房记录还是洛珞的《源代码》自己创下的3.6亿票房的时代,一部起码二十多亿投资成本的电影意味着什么。
要是单靠票房回本,他起码要在全球收获不下六十亿票房,但是国内就要二三十亿,再加上一些版权,影像制品,以及周边等各种附加收益,才有盈利的空间。
但……这可能吗?
从三亿提升到二十多亿,做梦也没有这么做的吧。
那洛珞拍这部注定赔钱的电影图什么?如果不是为了他口中华语电影的未来,他们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原因了。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眼界。
这一刻,就连前排那些业界巨擘的脸上,也是震惊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与思索。
紧接着,一位科技频道资深记者站起来,问题指向电影的核心科学性:
“洛导,我们都知道您不仅是导演,更是水木的数学教授,在粒子物理和高维场论领域也有研究。”
“原著中部分设定,比如行星发动机的推力规模、重聚变燃料消耗量、刹车时代的地壳应力……在严谨的科学层面曾被认为是‘科幻性大于科学性’。”
“但电影呈现给我的感觉…非常‘结实’!请问您在改编时,是如何平衡刘慈欣老师原著中震撼的想象力与您自身科研严谨性之间的冲突?”
“特别是地球被行星发动机推动的轨道计算、还有木星引力陷阱的‘洛希极限’设置,是否有专业团队提供支持?您的学术背景是否深度参与了这个过程?”
作为科幻电影,不仅是国内饱受诟病的那些所谓的伪科幻,即便是许多好莱坞大片也不能避免面对的问题——就是科学部分的合理性。
然而这一点在面对洛珞时发生了极大的不同。
众所周知的是……洛珞可不仅是导演、编剧和演员来着。
就像记者提问前所说的那样,水木的数学教授,在粒子物理和高维场论领域也有研究顶尖数学家,以及半个物理学家,才算是他的真实身份。
历史上似乎还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顶尖学者,自己写剧本做导演拍电影来着。
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有洛导自己的《源代码》了。
毕竟这部于前年首映的电影,在去年随着《IEEE》上的一篇论文登刊,又掀起了一次波涛,直接抢占了当天的头条。
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当时洛珞在拍完《源代码》后写的那篇《高维意识流形约束下的量子退相干抑制模型——基于神经信息与拓扑动力学的交叉应用》论文登刊了。
按说洛珞目前的身份,即便是在这样的顶刊上过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