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变革 (4/10)
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数量同比增长 50%。
(二)数字化让 “因材施教” 成为可能
我校的 “平台 + 场景”,其本质都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教学的 “标准化、统一化” 局限,让 “因材施教” 从理念变为现实。两者的实践带来三大启示:
数字化教学不是 “技术替代教师”,而是 “技术赋能教师”—— 通过数据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如批改作业、统计成绩),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高阶思维培养;
实践教学的数字化不是 “替代真实实践”,而是 “拓展实践边界”—— 虚拟仿真解决了传统实践的 “痛点”,但最终仍需与真实应用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数字化教学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资源推送、场景设计,还是跨学科项目,都需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避免 “技术炫技” 而忽视教育本质。
三、管理升级:从 “经验决策” 到 “数据驱动” 的治理变革
高校管理是保障学校高效运行的关键,传统管理模式往往依赖 “经验判断”“人工统计”,存在 “响应滞后、效率低下、决策偏差” 等问题。我校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了 “数据驱动、协同共享、实时预警” 的智慧管理体系,推动学校治理从 “粗放式” 向 “精细化” 转变,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警” 升级。
(一)以 “三级数据驾驶舱” 为核心,打通 “管理梗阻”
我校在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核心突破,是构建了 “校长 — 处长 — 院长” 三级连接的数据驾驶舱,通过整合教学、管理、服务等 18 各系统的数据,实现了 “数据实时共享、问题精准定位、决策快速落地”,尤其在 “教学质量监控” 与 “资源优化配置” 上效果显著。
1. 三级数据驾驶舱:让管理 “看得见、摸得着、可调控”
我校的数据驾驶舱并非 “单一的数据分析工具”,而是根据不同管理层级的需求,设计了差异化的功能模块,实现 “层层联动、协同决策”:
校长驾驶舱:聚焦 “学校整体运行情况”,涵盖 “办学核心指标、教学质量、科研产出、资源使用、学生发展” 五大板块。校长可实时查看 “全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学生就业率、课程满意度、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等核心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发现问题。例如,2023 年校长通过驾驶舱发现 “理工科专业实验设备使用率仅 60%,而文科专业会议室资源紧张”,随即推动 “实验设备跨专业共享” 与 “会议室预约系统优化”,设备使用率提升至 85%,会议室预约等待时间缩短 50%;
处长驾驶舱:聚焦 “部门业务管理”,每个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都有专属驾驶舱。以教务处为例,驾驶舱可实时展示 “课程开设情况、教师授课质量、学生考试通过率、教学事故预警” 等数据。2024 年,教务处通过驾驶舱发现 “《大学物理》课程连续两个学期通过率低于 7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