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 (1/4)
公元894年的春天,长安城里的桃花开得闹哄哄的,老书生韦庄站在吏部的榜单前,手却抖得厉害——红纸上“韦庄”两个字,挤在一堆年轻名字里,格外扎眼。这一年,他整整六十岁,头发都白了大半,熬成了“新科进士”。
谁能想到,这个本该在家含饴弄孙的老头,前半辈子考了十几次科举,从长安考到江南,从青丝考到白发;更没人想到,十年后,他会站在四川的土地上,成了前蜀的开国宰相,把乱世里的“诗心”,变成了治国的“章法”。
他这一辈子,就像晚唐的一张缩影:前半生追着唐朝的“落日”跑,后半生在蜀地的“微光”里,活出了另一种模样。
六十岁的“校书郎”:迟到四十年的功名,尝不出甜滋味
韦庄中进士那天,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欢呼雀跃,只是默默走到榜前,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名字,指尖蹭到朱砂,红得像血。旁边有个二十出头的新科进士,蹦蹦跳跳地过来拍他的肩:“老丈,您可真厉害!六十岁还能中,我辈楷模啊!”
韦庄笑了笑,没说话——他自己知道,这“楷模”背后,藏着多少苦。从二十岁第一次落榜,到六十岁终于及第,四十年里,他饿过肚子,逃过黄巢的兵灾,在江南的雨里漂泊了十年,甚至差点死在逃难的路上。现在终于考上了,可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眼前的唐朝,早就不是他年轻时想效忠的那个“大唐”了。
中进士后,他被派了个“校书郎”的官——听起来文雅,其实就是个抄书的小官,从九品,比芝麻官还小。每天的活儿就是在史馆里抄录旧档案,看着那些泛黄的文书,记录着唐朝曾经的繁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再看看窗外长安的样子——街面上行人稀少,城墙上的砖都掉了皮,偶尔能看见朱温的士兵骑着马耀武扬威,他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
有一回,他抄到韦应物的档案,上面写着“苏州刺史,正四品下”,再看看自己的官阶,忍不住叹了口气。同事听见了,劝他:“老韦,别愁了,六十岁能有个官做,不错了!”韦庄摇摇头:“我不是愁官小,是愁这唐朝,快没了。”
这话还真让他说中了。当时的唐昭宗,就是个傀儡皇帝,权力全在朱温手里。朱温想把长安迁到洛阳,方便自己控制,大臣们敢怒不敢言。韦庄看着朝堂上的乱象,看着百姓们又开始收拾行囊逃难,想起了当年黄巢起义时的惨状,夜里睡不着,就爬起来写诗。
他写“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说的是画家能画出山水,却画不出百姓的伤心;他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借隋朝的运河,暗讽唐朝的统治者只懂折腾百姓。可这些诗,他不敢拿出来给人看,只能藏在抽屉里——在乱世里,连写诗都得小心翼翼。
这个六十岁的“新科进士”,得到了年轻时梦寐以求的功名,却发现自己就像站在快沉的船上,手里的船桨,根本划不动这乱世的浪。
《台城》里的“无情柳”:他看透了唐朝的“命”
公元896年,韦庄奉命去金陵(现在的南京)出差。金陵是六朝古都,当年的台城(六朝皇宫所在地)还在,只是早就荒了。他闲着没事,就去台城逛了逛。
那天的天气不好,阴沉沉的,台城的城墙塌了大半,荒草长得比人还高,只有城墙边的柳树,长得枝繁叶茂,枝条垂下来,遮住了断壁残垣。韦庄站在柳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唐朝的皇宫——长安的大明宫,不也跟这台城一样,快成废墟了吗?
他掏出笔,在墙上写了首《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这话说得真狠,可也真准。不管六朝怎么灭亡,不管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