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123章 韦庄:在江南躲了十年的乱世 (1/4)

      公元880年冬天,长安城里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黄巢的起义军像潮水一样涌进城门,喊杀声、哭喊声混在一起,比腊月的寒风还刺耳。

    韦庄背着半旧的行囊,拽着母亲和妹妹的手,混在逃难的人群里,踩着满地的碎瓦砾往城外跑——这一年,他三十五岁,科举考了七八回都落榜,如今连安身的家都没了。

    一路向南逃,走了三个多月,等终于踏进江南地界时,韦庄愣了——没有火光,没有喊杀,只有满眼的绿:河边的柳树垂到水面,风一吹就晃悠,像姑娘的发丝;田里的稻子刚抽穗,嫩得能掐出水;连下的雨都是软的,细得像针,飘在脸上凉丝丝的,带着股青草和桃花的甜气。

    他站在江南的春雨里,忽然就红了眼——从长安的地狱,跌进了江南的天堂,这十年,他要在这儿,把战火的疤,都泡进江南的温柔里。

    逃进江南:从“天街踏尽公卿骨”到“画船听雨眠”

    韦庄刚到江南时,心里还装着长安的惨状。夜里做梦,总梦见“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场景,一激灵醒过来,满头大汗,直到听见窗外的雨声“滴滴答答”打在芭蕉叶上,看见月光洒在院子里的青苔上,才敢喘口气——哦,这里是江南,不是长安。

    他最先落脚在金陵(现在的南京),租了间临河的小院子,院子里有棵老桃树,春天一到,桃花就开得满院都是。每天早上,韦庄不是被鸡叫吵醒,是被河边的摇橹声、卖花姑娘的吆喝声叫醒,推开窗,就能看见画船在河里飘着,船娘唱着江南的小调,软得像棉花。

    有一回,他病了,发着高烧,迷迷糊糊中听见有人敲门,以为是长安来的兵,吓得差点钻床底。开门一看,是隔壁的王阿婆,手里端着一碗热乎乎的粥,粥里还卧着个荷包蛋:“韦相公,听你咳嗽好几天了,这是我熬的枇杷粥,喝了能好点。”

    韦庄接过粥,手都在抖——在长安,他是名门之后,却没人管他的死活;在江南,他是个逃难的书生,却能喝到陌生人递来的热粥。他喝着粥,眼泪掉进碗里,粥也变甜了。

    后来他在词里写“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可不是瞎写的——江南的水真的比天还绿,坐在画船上,下雨的时候不用躲,就躺着听雨声打在船篷上,“沙沙沙”的,比长安的丝竹声还好听。

    有一回,他跟着友人坐画船去游湖,船行到湖心,突然下起了小雨。友人赶紧找蓑衣,韦庄却摆摆手:“别忙,就这样躺着。”他躺在船里,盖着薄被,听着雨声,看着船外的荷叶被雨打得摇晃,忽然觉得,这辈子能这样,就算没考上科举,也值了。

    江南的温柔,就像这春雨,一点点渗进韦庄的心里,把长安的血和火,都冲得淡了。他不再天天惦记着科举,开始跟着江南的文人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写诗,一起在河边的酒肆里喝到半夜。

    有人问他:“韦兄,你还想回长安吗?”他晃着酒杯,看着河里的月亮,笑着说:“回什么回?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婺州岁月:小亭子里的诗酒,是乱世里的安稳

    在金陵待了两年,韦庄又辗转去了婺州(现在的浙江金华)。婺州比金陵更安静,没有那么多画船,却有更多的山和水,还有一群真心待他的朋友。

    他在婺州寄居在一个姓李的友人家里,李家有个小池亭,亭子里放着一张石桌,四把石凳,亭外有个小池塘,池塘里种着荷花,夏天一到,满池的荷花开得热闹。韦庄最喜欢待在这个小亭子里,要么读书,要么写诗,要么和友人喝酒聊天。

    有一回,友人邀了几个朋友来小亭子里聚会,桌上摆着婺州的特产:火腿、酥饼、还有自酿的米酒。韦庄喝得兴起,拿起笔,在亭柱上写了首《李氏小池亭十二韵》,里面写“家藏千卷书,门系两般船”“静极亭中坐,频来竹下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奥特:我的网恋对象是贝利亚 从神石开始的超级进化 我百战成诗,从湘江血战到上甘岭 我的技能栏里全是怪物招 快穿:恶毒未婚妻成了万人迷 被全娱乐圈偷听心声后,我爆红了 被夺修为后成为天道代言人 玄幻:杀敌涨功德,我功力逆天! 这个师弟过于正义 枭凰临九域
相关推荐:
奥特:我的网恋对象是贝利亚 快穿:恶毒未婚妻成了万人迷 被全娱乐圈偷听心声后,我爆红了 被夺修为后成为天道代言人 枭凰临九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