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军改前夕! (5/7)
、器械。
该说不说,这一套掌权流程,还真就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枢密院掌调兵,可枢密院长官是文官,也即意味着武将调兵受文臣限制。
三衙,也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
三衙掌练兵权,本质上是武将管练兵。
士卒的管理、训练、升降、赏罚,都是武将责掌控。
不过,与之一并实行的还有“更戍法”,士卒与将领频繁更替。
这就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难以有凝聚力。
临时统帅,一向都是官家任命。
粮草是兵卒的命脉,兵部管粮草,没有粮草,枢密院和三衙自是不敢乱来半分。
一套流程,微妙平衡,兵权就彻底掌控在了皇帝手上。
当然,这种法子也不是没有缺点。
缺点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斗力奇差!
武将轮值,不能长期担任某一军伍的主将,辛苦练兵就会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
这一来,除了得罪士卒以外,练兵根本没有半点好处。
如此,武将自是“管兵”为主,而非“练兵”。
这种制度带来的问题,必须得改制!
实现大一统,从来就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燕云拓土,本质上是吃了“信息差”,享受了武器代差带来的优势。
可问题就在于,武器代差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陶瓷炸弹,主要核心还是惊马。
可若是辽人精心训练一二,以烟花平替,自可使得战马不惊。
从攻伐上讲,陶瓷炸弹也主要偏向于埋伏和防守,一旦涉及进攻,效用就大打折扣。
此外,冷兵器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凡科技没有发展到诞生“众生平等器”的地步,冷兵器与骑兵的组合,就是绝对的战场收割机。
初步的陶瓷炸弹,真要细究起来,还是不太可能一举葬送冷兵器时代。
要想大一统,军卒的战斗素质一点也不能忽视。
否则,大概率还是不能行。
只能说,辽、周百年相争,大周屡屡惨败,从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这一问题也不难解决。
不难预见,让兵与将的组合固定即可。
兵识将、将知兵,自可拔高战斗力。
不过,这种法子拔高了武将的权力,必须得剥夺一部分。
由此,也就有了权责重新划分一说。
为了平衡,江昭打算剥夺武将的赏罚权、升降权,以及军饷发放的权力。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