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54) (1/2)
清晨,曾卫国被布谷鸟的叫声惊醒。
“布谷——布谷——”
对面山上叫两声,这边后山的布谷鸟就回两声。
“布谷——布谷——”
叫声在山谷间悠悠回荡,清脆而空灵,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晨曲,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山林。
曾卫国打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瞬间沁入心肺,令人心旷神怡。
不远处,山间小溪的潺潺流水声传入耳中,清澈的溪水冲刷着石头,发出哗哗的悦耳声响。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伴随着蝉鸣,与鸟鸣、水声交织成一曲和谐的自然交响乐。
抬眼望去,对面山顶上红彤彤的一片。太阳还藏在山后面,霞光早已光芒万丈。
刘雅琪的汽车就停在山脚下。道路戛然而止,只剩下羊肠小道通向山里。
父亲说过,从小就跟地主家放牛,冬天还光着脚,牛拉出来的屎是热乎乎的,就把脚插进去暖和暖和。
十五岁那年,看见有游击队从小路上经过,就跟着游击队跑了。
在部队被编入机枪班,负责扛子弹箱,南征北战,打过无数的仗。在孟良崮战役中,子弹穿透了小腿。
伤愈后,留在皮定均司令部当通讯员。要不是在前线,早被打死了。
全国解放后,父亲学了半年卫生知识,当了卫生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部队整体编入东北边防军,在东北修机场、挖山洞。
后来进了长春军医学校。
五六年回到老家探亲,娶了小九岁的母亲。
曾卫国缓缓来到老房子前,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二层楼房,上下共六间。
房子前有一个十米宽的平台,屋后紧靠着山坡形成的天然土墙。曾卫国小心翼翼地推开中间那扇陈旧的木门,屋内的隔板将空间一分为二,前面是用于吃饭和拜祭等公共活动的区域,后面隔板旁,一架木梯通向二楼。
再往里,是用黄泥砌成的灶台,灶台旁边有一扇后门,沿着泥墙上挖的台阶可以上后山。
“兔子养在这里应该不错,”曾卫国心里想,“房子可以避雨,也可以在泥墙上打洞。”
担心的是会不会有蛇、黄鼠狼等兔子的天敌出没?二叔家的大黄狗会不会对兔子构成威胁。
毕竟,两个月大的小兔子还极为脆弱,面对天敌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二叔,咱这周边有没有蛇和黄鼠狼之类的?”午饭时,曾卫国向二叔询问道。
“有是有,不过不常见,很难碰到。”二叔放下碗筷回答。
“我想在老房子这儿养兔子,您觉得咋样?”
“以前村里也有人养过,不太好卖,而且兔子容易生病。”二叔微微皱眉说道。
“兔子繁殖快,又是食草动物,成本不高,我想试试。要是成功了,大家一起赚钱。”
“要是真能赚钱,你可得帮帮小明,他呀,娶了个媳妇脑子不太好使,两口子手脚健全,却成了村里的低保户,连住的房子都是村里出钱盖的。”二叔叹着气说。
“是老大吗?”曾卫国有些疑惑地问。
“是老大,”二婶在一旁接过话头,“老二小军过继给了你大叔。老三小兵两口子在城里买了房,开了个糖烟酒小店。老四小文两口子也在城里服装厂打工,房子盖在村里。老五三岁的时候送人了。”
白天,曾卫国给兔子准备房间,用竹子条铺地板、做围栏,还做了饲料槽和饮水器。
二叔处理竹子是行家,以前用竹子编筐、做凳子都不在话下。
晚上,刘雅琪拿着手机给曾卫国看,兴奋地叫嚷着:
“你看!你快看看!我昨天拍的视频,胡乱剪了一下,发到网上,点赞上万,播放六万啦!”
曾卫国看了一下。
人们只是出于好奇,现代社会了,还有像二叔这样生活在被人遗忘的原始生活里的人。
“咱们去镇上多买点生活用品,再多买点吃的,再拍一次。”刘雅琪提议道,“这种视频好像很受欢迎呀!”
“好。”曾卫国回答道,“我也要买点钉子、锯、锤子、钳子和铁丝。你拍的时候多拍一些特写,像脸、手……”
“我知道。”
第二天,两个人开车到镇上,开启买买买的模式。
“买的过程也拍一下。”曾卫国说,“拍得自然一点,真实一点。”
看到买这么多东西,二叔二婶都懵了。
“这是干什么!”二叔说,“太破费了。”
“是呀!”二婶说,“两个人能吃多少?”
“我们也要吃的,要长住的。”曾卫国回答道。
刘雅琪只顾绕前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