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饭店改造升级之二 (3/5)
sp; 吴铭自然不会用18世纪的技术苛求11世纪的工匠,他的心理预期本就不高,只要造出来的餐车行驶平稳、功能齐备就行。
喻言继续介绍:“四轮车非常平稳,至于转向问题,我稍微做了下改良,可以用这个来辅助——”
说着,他叫来一个学徒,抄起一根大木杠子。
学徒推车往前,转向之际,喻言迅速把木杠插进一只前轮的底下,用力往上一扳,借着惯性让其转向。
卧槽?
旁观的三人俱啧啧称奇。
吴铭于惊讶之中略带着意外,他在书上见过这玩意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中部的平原地区,有一种名为“太平车”的四轮车颇为流行(和宋代的太平车同名但形制不同)。
其造型和结构与《天工开物》里的合挂大车一模一样,都是粗笨的木轮子,都没有转向装置,拐弯时都需要有经验的车把式用大木杠子去扳。
代价是至少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赶车,另一个人扛着一根大木杠子在旁边跟着。
喻作头适才的演示,显然便是书中所提。
“吴掌柜可要试试?”
“好!”
吴铭接过大木杠子,换李二郎在前推车,试过才知,这活儿真没看起来那么容易,讲究个眼明手快,配合默契,而且十分费劲。
体验一下倒是不错,真要在出摊时干这苦活,那还是免了吧。
二轮车便不存在转向的问题,平衡性和稳定性虽然较差,但以他自己的乘车体验来说,尚能接受。
喻言也更推荐这套法式,因为造起来更方便,毕竟二轮车是时下主流车型,可参考借鉴的法式更多。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定下方案,吴铭便不再指手画脚,只问:“造这辆车需要多少时日?”
喻言想了想,答道:“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
吴铭微微颔首,笑道:“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车我不急着用,喻作头尽可慢慢来。”
实际上是因为没地儿养驴,造出来也用不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扩大吴记川饭的店面,但空间哪能无中生有?免不了要购置左邻右舍的房屋。
这事迟早要做,只是眼下积蓄不足,想扩张也扩张不了。
来之前,吴铭已经算过七月的账,扣除肉钱、柴钱和税钱,结余150余贯。
东京的房价和现代的房价一样,因地段和装修的豪华程度而异。
吴记川饭位于麦秸巷中,背靠城墙,地段远远谈不上好,左邻右舍俱是小户型的“清水房”,且修建年代久远,破烂不堪,市价不会超过三百贯。
因是卖方市场,须再加些溢价,唯有给邻居开出一个无法拒绝的价钱,对方才有迁居的意愿。
再加上喻作头造车的酬劳,没有五百贯不敢出手。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按如今每月七八十贯的净利润算,至少还要攒五个月,这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