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谢忠侯的“名垂青史” (2/5)
央日报”好奇地看了起来。
大家对岛上不了解,这《中央日报》相当于岛上的一手资料,一个个看的都很起劲。
刘一民重点关注了谢忠侯写的文章,重点讲了《血战台儿庄》所展现出来的大陆历史观和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向岛上释放出的善意。
也看了一些“中央日报”发的岛上各地政经社会内容,看完之后,刘一民问道:“谢忠侯什么时候过来?”
“估计要到九点到十点,有很多媒体盯着我们,他只能等记者走了再来。”
“那我就等一等他。”
吃完饭,将报纸塞进皮包里面才走出包厢。从饭店回酒店的路上,在灯光下,刘一民稍微一观察,就看到了几名鬼鬼祟祟的记者。
“这群人除了跑得快,努力一点,什么本事都没了。”刘一民再次忍不住嘲讽道。
蒋子龙环视了一圈说道:“香江媒体跟国内媒体真的很不一样,可能是香江特色。”
“商业化媒体都有此特点,除此之外,也跟媒体的水平有关。”
回到酒店,刘一民先去洗了一个澡,接着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继续看起了报纸,直到十点,房间的门才被敲响。
谢忠侯穿一身黑衣服,头上不仅戴着帽子还戴着口罩,搞得跟街头一样。
走进房间,谢忠侯才将口罩和帽子摘掉,松口气后说道:“一民先生,没想到咱们能在香江见面,希望没有打扰你,祝贺你荣获金狮文学奖。”
“老谢,赶紧坐,吃饭了没?”刘一民笑着给他倒了一杯水。
谢忠侯笑着说道:“吃过了,吃过了。我来就是想见见你,这才不到一年,你的文学成就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尘埃落定》这篇非常好,宛如身至川康雪区,也让我看到了贵军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老谢,你别跟我说你现在才知道。”刘一民打趣道。
谢忠侯嘿嘿一笑,没有接话,而是讲起《血战台儿庄》在岛上引起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拍摄的非常好,没有进行丑化,演员的选角也很像。蒋大进行了正面肯定,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也积极发文.”
刘一民听完谢忠侯的话,替他分析道:“说明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一股交流的潮流。这股力量在不断地孕育,而老兵探亲就是催化剂,是绝佳的理由,我相信未来不久,就会放开探亲政策。
老谢,两百多万离乡军民翘首以盼,你老兄做的贡献是要名垂青史的。”
谢忠侯听到名垂青史这四个字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拒绝这四个字。
刘一民又连续的夸赞了他几句,把谢忠侯灌的晕头转向、迷迷糊糊,姿态都亲近了许多。
刘一民希望谢忠侯能在“中央日报”上报道一下新加坡华人文学界交流的事情,让各界看到交流的希望。
“我会跟驻新加坡分社的同仁讲的,就算他不发文,我也可以发表些评论。我这么做绝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名望,我是为了两百万离乡军民。”
刘一民重重地拍了拍谢忠侯的手背:“老谢,我懂,分别几十年的骨肉亲人也应该再见一面。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现在轮到我们了。”
谢忠侯被刘一民这句话搞得眼眶通红:“一民,我能托付你一件事情吗?”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