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28集《直解》 (4/6)

议善,他有这种四智菩提;他也是不思议常,这种菩提的功德是相续不断的;没有所谓的入涅槃的这种事情,这个是佛的那一念的心识。

    他引生的作用呢?“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解脱身是佛的自利的功德,自受用,他有解脱的力量;安乐是约利他,他能够安立一切有情,佛的那一念心任运的安立一切有情。简单的说,佛的那一念心所依止的就是「大牟尼法」,就是一个清净的法身。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颂中“此”字,即指前颂所说“二转依果”。

    就是佛陀的菩提涅槃的那一念心识,二转依果。

    此转依果——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含容无边希有功德,故名为“界”。“界”是藏义。能生世出世间五乘利乐,亦名为“界”。“界” 是因义。

    这个转依果,它是“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

    我们要读小乘的经论,对佛陀那一念心识的说明,小乘当然它没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它就是安立二谛。一个是所谓的生死的杂染法,世俗谛;一个是清净的涅槃,所谓真谛。这两个二谛是对立的,是对待存在的,有生死就不能有涅槃,有涅槃就没有生死。

    那它怎么解释,佛这一期的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所以在小乘的经典,它解释佛这一生是有漏。说佛陀的出生是带业而来的,他为什么要出生?他还有这部分的业力;他出生以后,长大,娶妻生子,这个都是真实的,还有这部分的烦恼。娶妻生子,后来觉悟无常出家了,出家以后,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慧,证得了空性,成就佛道,这个时候佛心才是真实的无漏。《阿含经》解释佛的心是这样的变化,就是在成道之前都是有漏,成道以后无漏了。这样解释佛的心其实是不圆满的,那是方便说。

    “此即无漏界”,佛这一念心,不管示现什么境界,他示现老病死的境界也好,出现佛的这种功德庄严的境界也好,他那一念心都是无漏的,那是一个示现。因为佛的心本身是安住在非空非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远离生死,远离涅槃。所以说,我们用中道的三谛观来观佛的心就清楚了:他不住在生死这一边,杂染法这一边;他也是不住在完全空的这一边,涅槃这一边。他虽然是处生死,但是佛的心“此即无漏界”,虽然无漏界,还是示现种种的世出世间五乘的利乐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的无漏是这个解释。

    天台宗解释佛的无漏,他说凡夫是有漏;二乘人是无漏;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佛是非有漏,非无漏;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佛陀这个无漏,是「非有漏、非无漏」,那是中道的实相境界。

    “不思议善常”: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语道故。

    此转依果——又惟是“善”。谓清净法界,四智心品,皆有顺益相故。

    什么叫「善」呢?就是他所证得的真理,当然是清净法界,真如理;他能观的智四智菩提;都是顺益的,都是对自己、对他人能够随顺利益,所以叫做善。

    此转依果——又复是「常」。谓清净界,性无生灭,四智心品,亦永无断尽故。

    佛陀的那一念清净的心,不管约着他所证的理性——清净法界,不管约着他能证的智慧,都是没有断尽的,尽未来际永远的存在。不像二乘人有所谓的灰身泯智这种相貌,不可能;他是善又常。

    以上不思议善常,“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是赞叹佛的内心的体性;这以下说佛的作用:

    此转依果——又是“安乐”。谓二自性,皆无逼恼,又能安乐诸有情故。二乘所得择灭无为,生空智品,惟永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

    安乐怎么说呢,就是说菩提、涅槃两种自性都没有逼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江南裁缝日志 毛茸茸帮破案,我惊艳刑侦界 成为诺亚后,选择伽古拉 总裁,我一个保安负什么责? 庆妃捡漏攻略(清穿) 我的师娘是大凶之物 反派渣爹:我的女儿都是大魔头 不想卷科举,奈何大哥先躺平了 从死神开始打穿世界 都市逍遥邪医
相关推荐:
剑主诸天 神鬼传说 开局穿越,躺平就能修炼到满级! 斩气界 听说我死后成了反派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