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集《直解》 (4/8)
是跟《瑜伽师地论》相合的,就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寻伺,去抉择未来的果报是怎么境界?可以抉择出来。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利;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说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很久了,出家有一段时间了,怎么知道佛法是得力不得力呢?“世情淡一分”,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不活动的时候,你看看你内心是在寻伺什么情况?你内心当中对世间的寻伺淡薄了,对佛法的寻伺增加了,哦,世情淡一分,佛法就有一分得力。其次,“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说我们知道我能往生西方呢?世情淡一分,对世间的感情的寻伺淡一分,生西方就有一分稳当。所以我们在佛法当中的功德,未来的果报,这个寻伺是有关系的,它是一个指标。
不过当然这个寻伺还跟我们的欲——跟希望而来的,你有这样的希望,就会有相应的这样的寻伺,跟希望还是有关系。我们在学佛的刚开始要发菩提心就是这样,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就把我们寻伺的范围划分了一个界限。你既然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寻伺的范围不应该离开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刚开始,把第六意识的寻伺先划一个界限,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先把这个大范围划起来。
就像受戒一样,你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说你这个愿力做得到吗?先不要讲,这个戒体就在一个地方先划出一个范围,那么你这个随行,就在范围当中创造种种的功德。你刚开始就是先划一个范围,活动范围,你的活动范围是什么呢?有三个范围:第一个誓断一切恶,这个是你所要随行的范围;第二个誓修一切善,这也是你的活动范围;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就是把这个大范围划起来。那么我们刚开始也是一样,先把这个寻伺的大范围划起来。它偶尔会跑出界外,你再把它拉回来,拉久以后它就习惯了。这个地方是说不定,寻伺它有善的寻伺、有恶的寻伺,这不决定。
再看第十九面。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前面已经说明第三能变所相应的心所,这个地方是讲现起分位,它生起现行的,分位就是它的差别,看颂文:
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有三门,看蕅祖的注解。此明第三能变识之后三门也。
前面已经介绍了六门,这个地方解释后三门,就七、八、九。看七。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因缘也。
“依止根本识”,这个地方是讲共依门,前六转识所共同依止的门。前六识的了别是怎么有的呢?是上帝创造的呢?还是自然而有的呢?这个地方是说,它的生起因缘是依止根本识而有。依止根本识而有,当中有两个情况:第一个谓前六转识,要以第八根本识的现行,就是以第八识的明了性当作它的根本依,就是前六识的共同依止处,这个是增上缘;再看第二个,那么依止根本识怎么说呢?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的前六转识种子,为个别的亲因缘。前六识的这个了境能变,它要依止根本识的明了性当增上缘,也要以前六转识的种子当亲因缘。
说我们这个前六识善恶各式各样。有些人第六意识欢喜持戒。有些人的第六意识修行禅定很容易,他有事没事内心就欢喜无分别住,你要他研究经典兴趣不高。有些人你要他打坐,他不能坐太久;但是你要他去研究教理,他起大欢喜,对这个“慧”特别地有欢喜心。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我们阿赖耶识过去所串习的种子各式各样,它发动出来的第六意识的相貌就不一样,依止根本识。所以前六识的了境,它跟这个种子有关。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