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十二卷《直解》 (9/13)

当中更微细的心心识,这个自证分当量果。所以这整个了别境界的过程都是不离开您一念心识的,不离开您的一念心识。

    在这个《经》上说,说这个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带着阿难尊者去托钵,他一开始到都市去托钵,然后走过都市以后,就来到了乡村。这个乡村的小道有几个小孩子在玩堆泥巴的游戏,把这个泥土堆成很多的宫殿城堡,再用泥巴的团把它当作稻米当作珍宝,放在这个库房里面。释迦牟尼佛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威德的境界走过去的时候,有一个小孩看到释迦牟尼佛起欢喜心,他就跑到他所做泥巴的那个库房当中,把他用泥巴做的稻米跟珍宝很恭敬的拿出来要供养佛陀。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跑过去说,您这个怎么拿这个不干净的东西供养佛陀呢,就遮止他。这时候佛陀就叫阿难尊者离开,说您不要讲话。佛陀就欢喜心用这个钵放到前面去接受这个小孩子的供养。供养以后释迦入昼夜以后回去了。回去以后,就叫阿难尊者把这些泥巴在寮房当中,把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

    阿难尊者就问,这个小孩子用泥巴供养佛陀有什么功德?他说我灭度以后一百多年,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出世,就是阿苏迦,就是阿育王。他弘扬佛法为我盖八万四千个塔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唯识的角度来判断就是说,以我们外人来看这个泥巴,对我们一般来说,它现在我心中的影像是一个泥巴,这旁边的人看到是泥巴。但是这个小孩子他当时很专注供佛的时候,他当初缘这个泥巴的时候,心中现的影像是一个珍宝的影像,是一个稻米的影像,他当时是这样子的作意。所以佛陀非常珍惜这样的一个因缘,很真诚的接受他的供养。所以他召感了转轮王的果报,

    就是说在他自己的心识当中,他的相分现的影像是一个珍宝的影像,是一个稻米的影像。他当初的见分是一个能布施的心,他相分是面对佛陀,他用这个珍宝的东西当他所缘境,把这个珍宝送出去给佛陀,他的一个相分是一个用珍宝的境界输送给佛陀。那能输送的心是一个能布施的心,那这个心境的和合那是一个功德相,那是一个功德相貌。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永远在心中的影像造作的。我们不能离开心中的影去攀缘别人的境界,不可以的。

    所以万法唯识就是对某一个人来说,永远是心外无法,您永远在您心中的相分活动的,我们看到境界以后,我们一是先变现心中的影像,然后在心中的影像造业。每人都是这样。当然说心外有法,这个法是什么法,别人的影像对您来说是心外有法。就您个人来说,您是心外无法,您永远在您的心中影像造业,因为您攀缘不到外在的境界。但是别人也在他心中的影像造业,他也攀缘不到外面的境界。别人的影像对您来说是心外有法,但是就您来说,也永远是不离开您现前一念心识,不管能造作的心,不管所造作的境,都是您心中的见相二分在活动。有这两个法界是非常微妙的,就是说您的这一念心识是徧满,他的心识也徧满,但是又个个不相知。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阿赖耶识的三能变的心识活动,而这个三能变都是徧满的,就是这样子。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证知万法唯识。后面的偈颂会再说明这个观念,看:

    (三)结示法要

    两段,第一段: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这个四分当中前面两个见相是外在的作用,后面两个证自证分跟自证分是内在的体性了。最初的相分它只是所缘,后面的三分是包括通二,通于能缘跟所缘。我们可以配对后面那个左边那个表四分互缘量果差别表。

    就是说第二分它只能攀缘第一相分,或者量,或者非量;或者现量或者比量。见分有可能是正确有可能是错误。第三的能缘攀缘第二第四,这个自证分它能往前攀缘,往后攀缘也可以。证自证分它只缘到第三不能攀缘到第二。第三第四都是现量,前面的见分它也可能是正确,也可能错误,第三第四在了境的时候,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心心所的四分合成具足能缘所缘没有无穷的过失。非即非离,唯识理成。非即非离就是说,非即就是开展出来四分差别故。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都市第一剑仙 穿越古代要脱贫,全网给我寄快递 末世之非正常生存 监控人:誓要把gman冲下水 从体育巨星到商业巨头 全师门就我一个废柴 起手乘十?有BUG你是真卡啊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地窖里的朱元璋 蛇生女,镇阴仙
相关推荐:
救命,这些神女都是变态! 九转星辰诀 病娇圣女怀孕,关我一个剑侍什么事 吾乃轮回尊者 制皮百年,我成了魔门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