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直解》 (4/8)
使令我们离开小乘部派的执着有,也离开中观学派有时候落入空的这一边,引导我们悟入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这个题目是这样子安立的。有关这个题目的安立,这万法唯识的思想,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一,我们来做一个补充的说明:
附表一——“唯识观心法要”
附表第一,是“唯识观心法要”,是澫益大师在讲《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的一段的序文,我先把它念一遍,诸位请合掌: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这段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夫'万法唯识'”,万法唯识是整个唯识学所安立的一个宗旨。这个万法是所变现,这个唯识是说明能变现,这个万法是指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在唯识学一般来说,它是把十法界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属于六凡法界的这些杂染的法,第二个部份属于四圣法界的清净的法。所以我们讲万法,基本上在观察的时候就是两个法门,一个是杂染的,一个是清净的,分成这两部份来观察,这两个法它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唯识,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的念念的造作,所显现出来的。这样的宗旨,“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万法唯识的思想虽然表面上,七岁的沙弥他也能够做一些文字的理解,在我们一般人也可以说:“哎呀!这件事情就是你心中的分别嘛!这都是你的心理作用。”我们也可以讲出类似这样的概念,但是当我们要去深究其旨归,说是万法唯识,到底心识是如何的变现万法,这个真实的内涵,则耆宿尚多贸贸!就算是出家很久的老和尚,尚且是贸贸,就是眼目昏暗,也很难去了解这当中的一些深妙的道理。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这个理由主要就是我们一般就是把这个文字上的理解,没有做深入的观察。我们凡夫的思想,一般来说,我们要没有经过这个止观的训练,我们内心跟这个法一接触,我们一直认为这个法是有独立体性。说我们看到水,我们就认为这个水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这个水跟我的心没有关系,这个水它离开我们一念的心,它自己有它的一个主宰的体性,就是心外有法,但是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内心是一个人的内心,有善业的因缘,看到是水,但是恶鬼道的心,他有烦恼跟罪业的力量,他看到的水是看到火,可怕的火,这个天人的内心,他的善业比我们更强,他看到的水是一个琉璃地,放大光明的琉璃地,菩萨看到水是一个七宝庄严的地。
换句话,水的自性它自己是不能决定的,它是由补特伽罗的内心的善业、恶业的强弱来安立它的体性。所以说这个是万法唯识的思想,就是我们一般很难去做出这样的理解,就是我们很难去训练内心往这个方向去观照,“有教无观”。
应该怎么观照呢?这以下第二点是重点,我们怎么去随顺万法唯识的思想:“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这个观心的法门,这个当然佛法是讲传承,这个观心,你一定是要先学习这个圣教量,不是说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观心了,就是要一些依教起观。
“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在整个《成唯识论》的十卷论文当中,处处的发明心外无法,它把一切法都汇归到现前一念的心识,所以即心所现的法,是我们的所观境,而能够决了万法是心所变现,这个就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的观照,下一段是一个重点。
“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我们凡夫的这个无明的心情,我们向内执取我们一念的明了信心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说是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虽然我的相貌改变了,但是我那个内心当中的那个常一的我是不能变化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向内执取有一个我;向外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