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下) (5/6)
承此称号,但朕的‘天可汗’,不是靠武力征服的共主,而是诸部的朋友,是和平的守护者。从今往后,凡归顺大唐的部族,朕必一视同仁,保你们安居乐业;若有外敌入侵,朕必出兵相助,与你们共进退!”
“天可汗万岁!”“大唐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与曲江池的歌舞、烟火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盛世图景。慕容宏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个年轻的帝王,眼中终于露出了信服的光芒。他知道,自己押对了。这个男人,不仅有太宗的英武,更有超越前人的智慧与胸襟。
李新宇被尊为 “天可汗” 后,大唐与周边部族的关系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他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首先,他在边境设立 “互市”,允许各族百姓自由贸易。大唐的丝绸、茶叶、瓷器换来了漠北的战马、皮毛,西域的玉石、香料,东北的人参、貂皮。互通有无不仅增加了朝廷收入,更让各族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和平的好处。
其次,他推行 “和亲” 与 “质子” 制度,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并非单纯将宗室女嫁往各部,而是允许各族首领将女儿送入长安学习,同时也选派大唐的学子、工匠前往各部传授知识与技艺。这种双向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融合。
再者,他对归顺的部族采取 “自治” 政策,保留其原有习俗与首领,只需定期向朝廷进贡,并在战时出兵相助。对于有矛盾的部族,他不偏不倚,以调解为主,实在调解不成,才出兵干预,且战后绝不赶尽杀绝,而是帮助其重建家园。
慕容宏所在的契丹,成为了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营州以西的牧场租给了契丹,让他们的畜牧业得到极大发展;通过互市,契丹的皮毛卖到了长安、洛阳,换回了大量粮食和布匹;慕容宏的长子被送入长安太学读书,回来后将中原的农耕技术带到了契丹,让部分契丹人学会了种植粮食,不再单纯依赖游牧。
成化四十年,突厥残余势力试图卷土重来,侵扰河西走廊。李新宇下令出兵征讨,慕容宏主动请缨,率三万契丹骑兵参战。在这场战役中,契丹骑兵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战后,李新宇亲自在长安设宴款待慕容宏,赏赐无数,并封他为 “松漠郡王”,允许契丹在潢水流域设立正式的行政机构。
席间,慕容宏端着酒杯,对李新宇说:“陛下,当年我曾怀疑您的诚意,如今才知,您的‘天可汗’之位,是用真心换来的。我契丹能有今日,全赖陛下恩典。从今往后,契丹便是大唐的一分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新宇笑着举杯:“慕容郡王言重了。大唐与契丹,本就是唇齿相依的邻居。邻居好,日子才能好过。”
此时的长安,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西域商人、身着皮裘的漠北武士、梳着发髻的东瀛留学生。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那位被尊为 “天可汗” 的年轻帝王,用智慧与仁心,为这片土地奠定的盛世根基。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成化五十年。李新宇已从当年的青年变成了鬓角染霜的中年人,但那双眼睛依旧清亮,目光中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与深邃。
这十年间,大唐国力蒸蒸日上,疆域空前辽阔。漠北诸部彻底臣服,西域通路畅通无阻,东北的契丹、奚族与朝廷往来密切,甚至开始使用汉字,学习中原文化。史书称这一时期为 “成化中兴”,而李新宇的 “天可汗” 之名,也传遍了东亚、中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慕容宏已年过五旬,身体不如从前,但每次大唐有重大庆典,他都会亲自赴长安参加。这一年的冬至,他再次来到长安,却发现李新宇的身体似乎不太好,脸色有些苍白,咳嗽不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