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下) (4/6)
r /> 成化三十八年,元宵。
长安城内张灯结彩,朱雀大街上人流如织。来自漠北、西域、东北的各族首领,身着本族服饰,在羽林卫的护送下游览市容,眼中满是惊叹。他们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来到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看着那高耸的城楼、宽阔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铺,以及衣着光鲜的百姓,心中对大唐的敬畏又深了几分。
曲江池畔,更是热闹非凡。湖边搭建了数十座彩棚,棚内摆满了佳肴美酒。李新宇身着常服,与各族首领围坐在一起,没有了朝堂上的威严,多了几分平易近人。
“慕容首领,” 李新宇举起酒杯,看向坐在对面的慕容宏,“上次多谢你出手相助,牵制回纥。这杯酒,朕敬你。”
慕容宏起身举杯,一饮而尽,沉声道:“陛下客气了。我契丹与回纥本就有旧怨,出手是应该的。” 他看着李新宇,眼中少了往日的戾气,多了几分探究,“陛下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谋略,宏佩服。”
“谋略谈不上。” 李新宇笑了笑,“朕只是觉得,打仗不如通商,流血不如饮酒。你看这曲江池,春日里繁花似锦,夏日里荷花满塘,若能让边地百姓也过上这般安稳日子,才是朕想做的事。”
他指着不远处正在表演胡旋舞的舞姬,对众人说:“大唐就像这曲江池,容得下中原的龙舟,也容得下西域的胡商;听得见汉人的琴瑟,也听得见突厥的马头琴。朕希望,诸部能与大唐和睦相处,互通有无,让老人能安享晚年,孩子能平安长大。”
薛延陀可汗阿史那默啜站起身,躬身道:“陛下仁心,天地可鉴。此次若非陛下援手,我薛延陀早已亡国。从今往后,薛延陀愿世代归顺大唐,永不背叛。”
西域于阗国王也起身附和:“于阗盛产玉石,愿年年进贡,只求陛下能保西域通路畅通。”
一时间,各族首领纷纷表态,或愿进贡,或愿出兵助战,场面热烈。李新宇一一回应,承诺会保障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习俗,若有难处,朝廷定会相助。
酒过三巡,慕容宏忽然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新宇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臣,契丹首领慕容宏,愿代表东胡诸部,恳请陛下效仿太宗皇帝,登临‘天可汗’之位!”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天可汗”,即 “天下共主”,是当年太宗李世民凭借赫赫战功与开明政策,被各族共同尊奉的称号,象征着无上的权威与认同。自高宗之后,大唐国力渐衰,这一称号便再未有人敢提。
慕容宏继续说道:“陛下登基一年,威服回纥,安抚薛延陀,体恤我契丹,仁心遍布四海,武功震慑八方。如今漠北安宁,西域臣服,东北归心,唯有陛下,配得上‘天可汗’之名!”
阿史那默啜反应过来,立刻也跪地附和:“臣附议!恳请陛下称‘天可汗’!”
于阗国王、吐蕃使者、高句丽王子…… 各族首领纷纷跪地,异口同声地呼喊:“恳请陛下称‘天可汗’!”
声音震彻曲江池,连远处的百姓都停下脚步,好奇地张望。
李新宇站在众人中间,看着眼前这些曾经或敌对、或疏远的各族首领,此刻却真心实意地拥戴自己,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先帝临终前的嘱托:“守住这江山,莫让百姓受苦。” 想起戍边将士冻裂的双手,想起边地孩童渴望和平的眼神。
他缓缓抬手,示意众人起身。待安静下来,他朗声道:“朕,大唐皇帝李新宇,多谢诸部厚爱。‘天可汗’之名,非朕一人之功,是大唐与诸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无比坚定:“朕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