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术 (6/7)
冷的霓虹,“但这是唯一能让我们走得更远,而不是更快消亡的路。我们已经被放在了聚光灯下,哪怕只是角落里的微光。现在,要么趁着这光把自己打磨成琉璃,要么,就等着这光熄灭,重新沉入黑暗。”品牌之魂,在此刻,以一种充满危机感的方式,被悄然注入这家初创公司的血脉。它美丽,却也如琉璃般,易碎而沉重。
国贸桥东南角,矗立着京城最早的一批涉外写字楼之一。通天集团中国区总部就占据着其中最高的几层。与“旭日通讯”那间弥漫着元器件气味和烟火气的陋室相比,这里是另一个世界。
苏明远的办公室占据着整层楼的东南角,视野极佳。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川流不息的东三环和日渐扩张的CBD轮廓,一种掌控全局的视角油然而生。室内铺着厚厚的地毯,脚步落在上面悄无声息。空气净化器发出低微的白噪音,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昂贵的雪茄余味和皮革家具的气息。一切都显得秩序井然,冰冷,且高效。
苏明远本人,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意大利定制西装,袖口露出价格不菲的腕表。他靠在宽大的高背皮椅上,姿态放松,手指间夹着一份刚刚送进来的《经济观察报》。他正翻到陈瑾瑜撰写的那篇关于旭日通讯的报道。
他的阅读速度很快,目光精准地扫过那些描述“信用链”、“本土需求”、“技术执着”和“商业务实”的段落。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愤怒,也没有轻蔑,只有一种纯粹的、如同分析仪器般的冷静。读完,他将报纸轻轻放在宽大得可以打乒乓球的红木办公桌上,发出几乎微不可闻的一声轻响。
站在办公桌对面的,是他的助理,一位戴着金丝眼镜、同样衣着一丝不苟的年轻男子,手里捧着平板电脑,随时准备记录。
“旭日通讯。颜旭。”苏明远缓缓念出这两个名字,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居于食物链顶端的慵懒,“就是之前在海淀纺织厂,用那种……嗯,颇有‘创意’的方式,从我们手里拿走项目的那个小公司?”
“是的,苏总。”助理立刻回答,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更详细的资料,“创始人颜旭,原邮电部技术骨干,性格据说比较轴,技术上有两把刷子。另一个合伙人林浩天,更活络,负责市场和销售。他们最近除了纺织厂,还拿下了几个类似的区属小单位项目,动作不算大,但……挺顽强。”
苏明远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落到报纸上,手指在那篇报道的标题上轻轻点了点。“信用链……盘活中小企业……”他嘴角似乎勾起一丝极淡的、近乎无形的弧度,那不是欣赏,而是一种看到棋盘上出现一颗意外棋子的玩味。
“定位理论。”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给助理上课,“他们很聪明,或者说,他们背后有明白人。没有选择在高端市场和我们硬碰硬,而是找到了一个被我们忽略,或者说不屑一顾的细分市场——那些预算有限、流程繁琐、但又确实有通信升级需求的国营单位和中小民营企业。”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可靠、实惠、有担当’。这个定位,打得很准。正好插在我们产品线和服务模式的空白地带。”
助理小心翼翼地询问:“苏总,您的意思是……他们值得关注?”
“不是值得关注,”苏明远纠正道,他的目光锐利起来,像鹰隼锁定了地面的猎物,“是值得‘处理’。现在他们规模还小,不足为惧。但任何定位清晰的商业模式,一旦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形成口碑和客户粘性,再想清除,代价就会大得多。我们不能允许这样一个针对我们‘软肋’的挑战者,安然成长。”
他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庞大而充满欲望的城市。阳光映照在他冷静的侧脸上。
“通知市场部和销售部,”苏明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启动‘拂晓行动’。”
助理立刻挺直了背,屏息凝神。
“第一,”苏明远条理清晰地部署,“针对旭日通讯目前活跃,以及未来可能进入的所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