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回头草 (6/8)
本追求的是效率。上市需要漂亮的数据,而不是某个技术难题的突破。“
谈判陷入僵局时,仓库外传来重型卡车的轰鸣。
北方重工的刘工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来:“颜总,第二批模块什么时候能交付?我们新接了个海外订单,客户特别指定要用你们的通信系统。“
看到仓库里的阵仗,刘工愣了一下,随即对颜旭说:“不管发生什么,先把我们的订单完成。土耳其那个项目,能不能成全靠你们了。“
赵哲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海外订单?“
“是的。“刘工自豪地说,“德国竞争对手没拿下的项目,我们靠旭日的技术拿下了。“
等刘工离开,赵哲立即修改了报价:“估值可以再提高20%,但对赌条款不能变。“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那辆满载模块的货车缓缓驶离。这些产品即将远渡重洋,安装在中国制造的巨型掘进机上,这是多少估值都换不来的成就感。
“我记得很清楚,“颜旭突然说,“九个月前我们发不出工资时,去求过一家投资机构。对方说,工业领域太苦太慢,不适合资本。“
赵哲面不改色:“现在情况不同了。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打开了通道,我们要抓住窗口期。“
“窗口期......“颜旭重复着这个词,目光扫过仓库里正在测试的各类模块,“为了这个窗口期,我们是不是要放弃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技术?“
财务出身的李芸低声计算着:“如果接受投资,明年我们必须把营收做到两个亿,这意味着要接大量标准化订单,放弃需要长期研发的定制项目。“
刘行长适时插话:“颜总,如果确定要冲刺科创板,我们银行还可以提供额外的并购贷款支持。“
冰与火的夹击下,颜旭感到前所未有的撕裂。
理性告诉他,这是旭日科技快速做大的最佳机会。有了这笔投资,他们可以扩建厂房,扩充团队,快速占领市场。
但直觉却在警告,一旦签下对赌,他们就会变成资本的奴隶,放弃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初心。
“给我三天时间考虑。“颜旭最终说道。
送走客人后,仓库里异常安静。李思远忍不住问:“颜总,三个亿的估值......我们真的值这么多吗?“
“现在不值。“颜旭平静地说,“但他们赌的是我们三年后值十个亿,甚至更多。“
周教授长叹一声:“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快速起飞,也可能让你偏离航线。“
夜幕降临,颜旭独自留在仓库。他打开那台老旧的示波器,看着绿色波形在屏幕上稳定地跳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进步,比估值数字更让他感到踏实。
但理性也在提醒他:通天集团正在虎视眈眈,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技术迭代周期中被甩开。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将决定旭日科技最终长成什么模样。
赵振业住在后海边上的一座老四合院里,院中的海棠树正值花期,细碎的花瓣飘落在青石板上。颜旭走进院子时,老人正蹲在菜畦边给番茄苗搭架子,裤脚上沾着泥土。
“来得正好。“赵老头也不抬,“帮我把那捆竹竿递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