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回头草 (2/8)
测试,已经超过了规定的72小时考核期。
在这个无人知晓的深巷仓库里,没有发布会的光鲜亮丽,没有媒体的长篇报道,但颜旭知道,他们正在创造的,是能真正为中国工业解决问题价值。这种价值,比任何估值都更加实在,比任何光环都更加持久。
当测试时长突破100小时时,颜旭在实验室记录本上郑重写下:“矿山通信模块v1.0,通过全部极端环境测试。“笔迹沉稳有力,如同他们选择的这条路——不追求喧嚣的表象,只在意深处的轰鸣。
春寒料峭的清晨,仓库的铁门被敲响时,颜旭正蹲在地上调试一块新焊接的电路板。他打开门,看见三个穿着工装的中年人站在门外,为首的那人鬓角已白,袖口磨损得起了毛边。
“请问是旭日科技的颜总吗?“那人递上一张名片,“我是北方重工的刘建国,负责掘进机分厂的。“
颜旭将他们让进仓库。刘工的目光立即被工作台上正在测试的矿山模块吸引:“这就是在龙煤集团用了半年的那个模块?“
“是的。“颜旭递过测试记录,“连续运行187天,零故障。“
刘工仔细翻阅着记录本,突然对身后的年轻技术员说:“小张,看看人家的现场记录,比我们厂里的测试报告还详细。“
原来,龙煤集团的设备科长是刘工的大学同学,在一次行业技术交流会上,把旭日科技的产品夸成了“宝贝“。这次北方重工的新型掘进机需要定制通信系统,他们第一个就想到了这家藏在深巷里的小公司。
“我们想要200套专用模块。“刘工开门见山,“但要求比矿用的更苛刻——要能在全断面掘进机的强振动环境下工作。“
颜旭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问:“能让我们去现场看看设备吗?“
三天后,颜旭带着团队出现在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
巨大的掘进机像一头钢铁巨兽,工作时整个车间的地面都在震动。张猛把测试设备贴在机身上,示波器上的波形剧烈跳动:“这振动频率......比矿用设备强三倍不止。“
刘工苦笑:“之前找过三家供应商,最好的一个撑不过两周。“
当晚回到仓库,团队立即投入分析。
“必须重新设计减震结构。“李思远在电脑上模拟着振动频率,“而且要采用动态自适应算法。“
周教授提醒:“但这样成本会大幅增加。“
颜旭拨动着算盘,算珠声在寂静的仓库里格外清晰:“做B2B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他们的掘进机因为通信故障在隧道里趴窝,损失的不仅是钱,更是信誉。“
就在技术方案基本确定时,刘工单独约颜旭吃饭。
小餐馆的包间里,刘工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信封推过来:“颜总,这是行业惯例,一点心意。“
颜旭没有碰那个信封:“刘工,我们报价的利润已经足够合理。“
“你误会了。“刘工笑了,“这是给你们的技术咨询费。不过......“他压低声音,“如果能在报价里稍微提高一点,这部分我们可以操作。“
颜旭缓缓放下茶杯:“刘工,旭日科技做的每一个产品,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今天我们在价格上动手脚,明天就可能在产品上偷工减料。“
刘工愣住了,良久,他收起信封,郑重地给颜旭斟了杯酒:“我干了二十年采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