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回头草 (1/8)
京郊废弃的纺织厂仓库里,潮湿的空气中飘散着铁锈和霉尘的气息。颜旭蹲在简易搭建的测试台前,手中的万用表探针小心地触碰着电路板上的某个节点。他的工装袖口沾着油污,额角的汗水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微光。
“第37次测试。“李思远盯着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声音干涩,“传输延迟还是超出矿山安全标准2毫秒。“
角落里,张猛猛地将扳手砸在工具箱上,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见鬼!民用模块改来改去,就是达不到矿用要求!“
颜旭缓缓直起身,走到仓库唯一的窗户前。窗外是条狭窄的巷子,对面小餐馆的油烟正透过窗缝飘进来。他想起三个月前,当他们决定放弃消费级市场转向工业领域时,投资人的冷眼和同行的嘲笑。
“把那个损坏的德国模块再拆一遍。“颜旭转身,眼神平静,“不是仿造,是理解他们的设计逻辑。“
周教授戴着老花镜,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德国模块的电路走线:“看这里,他们在电源隔离上用了三重保护。不是技术有多先进,是舍得用料,舍得做冗余。“
“但成本会翻三倍!“李芸忍不住提醒。
“在矿井下,通信中断的代价是生命。“颜旭的声音不容置疑,“就用这个方案。“
深夜的仓库格外寒冷,只有电烙铁的发热带来些许暖意。李思远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颜总,矿用设备要求防爆,我们的外壳密封等级不够。“
“去找老陈。“颜旭想起附近农机厂那位退休八级钳工,“他应该知道怎么办。“
转折发生在一个飘着细雪的清晨。
老陈踩着积雪来到仓库,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模块外壳:“这好办。用矿山液压支架的密封技术,再加一道自紧式密封环。“他在草图上飞快地画着,“不过加工精度要求高,得用数控机床。“
“我们没钱租数控机床。“李芸小声说。
老陈笑了:“农机厂那台老家伙,我还能使动。晚上去,我教你们。“
于是,每个深夜,当农机厂下班后,颜旭就带着团队溜进车间。在老陈的指导下,他们用那台服役二十年的数控机床,一点点加工出符合矿用标准的外壳。
成功来得悄无声息。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当第43次测试的绿灯亮起,示波器上的波形完美符合矿用标准时,仓库里异常安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直到李思远颤抖着说:“成了......真的成了。“
没有庆功宴,没有香槟。颜旭默默走到仓库角落的简易灶台前,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食材。不一会儿,红烧肉的香味弥漫开来,与松香、机油的气味奇妙地融合。
“知道工业级和民用级的区别吗?“颜旭一边炒菜一边说,“不是在实验室的参数,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可靠工作的那份底气。“
那顿饭吃得很安静。老陈喝了两杯白酒,话多了起来:“我在这片工业区干了一辈子,见过太多企业来了又走。你们这样踏实做事的,太少见了。“
饭后,颜旭独自收拾碗筷。他从工具箱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算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一次,他感觉算盘比以往更“沉“——里面装的不再是虚妄的估值和融资计划,而是扎实的技术积累,是团队在无数次失败中收获的经验,是客户那句“你们的东西扎实“的认可。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仓库里,新一代矿山通信模块正在持续运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