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三百一十九章 利在千秋【求票】 (3/5)

br />

    那次以后,皇帝深感水患之重,只要是治水,即便财税再吃紧,也会抽调银钱,倾力治患。

    后来皇帝先后建造了漕渠,龙首渠,白渠。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便利了漕运,溉地万余顷。

    “夫子带我来看大河,讲受灾,想做什么?”

    霍去病在大青石上落座,看向奔腾的黄河。

    “我想兴水利,建大渠。”

    董仲舒在一旁蹲下来,侃侃而谈:

    “大河流域,中下游是我朝农商、文化,修行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的所在。”

    黄河自西向东流,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

    这使得纵向的地域交流,受到很大影响。

    许多富饶之地,长期得不到开发。

    这种地理缺陷,也造成了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董仲舒又提及军事上的利弊:

    “要保证军事,需大量粮草的运输,沟通南北水运,开凿河渠对军事行动,有诸多利好。”

    “历代都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的举措。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开凿运河邗沟。”

    “从春秋到大汉,历代开凿的河道,分布遍及大半个国境。

    这些人工河渠,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让河道更通达,减少水患,增良田万顷。

    原有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为我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董仲舒做最后总结:“我想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气,在我大汉境内,开一条串联南北的大河。”

    霍去病非常震惊,迅速琢磨了一下董仲舒的打算。

    这老夫子是想把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沿线的旧渠连起来,没有的渠道,则开渠建造,形成一条大运河。

    其好处就不必说了,经济,军事,消灾减患等等。

    从长远看,利在千秋。

    董仲舒说的这条路线,几乎涵盖了后世隋唐大运河的大部分路线。

    以洛阳为中心,靠拢长安,四通八达。

    若能建成,不仅丰富了汉境内部的运输,串联南北,且能组成一个大的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连起来,也能让大汉更强壮。

    促进沿线城市扬州、杭州、洛阳、开封等地的发展。

    霍去病念头快速变化,想道:这方世界多了修行,人力能达到许多常人做不到的程度,其社会发展速度,也被大幅度推动提前了。

    始皇帝的穿越,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军事的发展速度。

    要不是因为封禁皇陵里的东西,可能现在这方世界,已经比认知中要有更大的差异和变化。

    董夫子的构想,是结合修行力量才诞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朕又突破了 神话大汉,冠军兵圣 离婚后,我走向人生巅峰 李二狗和地主家的女人们 铁血兵王:从纨绔到战神 穿越火线之我在火线世界 你惹他干啥?他魔尊重修来的! 穿越1937,爆兵杀穿淞沪战场 晚棠纪事 篮球永不眠
相关推荐:
朕又突破了 神话大汉,冠军兵圣 重生:嫁给一根竹子 小师弟要逆天 疯王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