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妥协 (3/5)
bsp; 契必忠道:“殿下,您不好奇末将怎么知道这些内情吗?”
李琩没想到契必忠问得这么直白,道:“这个问题很重要吗?”
契苾忠单膝跪地,道:“不瞒殿下,末将先前曾和王刺史同流合污。”
李琩一怔,道:“你这是自首吗?”
契苾忠道:“以殿下的才智,查清这些事只是时间问题,与其让殿下浪费时间,不如末将主动交代,殿下想知道什么,请问吧。”
李琩沉默下来。
经过前面的一系列事情,李琩大概猜到了契苾忠和王大庆的联系。
但是李琩并不打算清算契苾忠。
因为其一,秋收时节,吐蕃极有可能劫掠,在这种时候清算契苾忠,必定会引起军队震动,不利于军事安排。
其二,自李琩进河西后,契苾忠的所作所为都十分忠诚正直,甚至为了李琩的事,不惜和王大庆翻脸。
契苾忠确实干了不少坏事,但是他又忠诚,这样的人,很难用单纯的好或者恶来评价。
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复杂,像王忠嗣和高仙芝这样纯粹的人,只是少数,如果李琩只用纯粹的人,那他能用的人根本没有几个。
这就是所谓的水至清则无鱼。
其三,大唐腐败的根在朝廷,在李林甫,在李隆基,根不剪除,无论李琩怎么做,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他弄死了一批人,又会上来新的一批人,这样得到的结果,只会是他树敌越来越多,而腐败的根本无法解决。
如果李琩所谋者小,只求做一直臣,那他会一往无前,治标也未尝不可,可是李琩走到今天,谋的不只是直臣,他有更大的目标。
为了更大的目标,为了治本,李琩只能选择暂时的妥协。
其四,安西和北庭才是李琩的基本盘,李琩要经营河西,还需要一段时日,他不能未到河西之前,就搞得河西一半文臣武将人人自危。
李琩沉默了许久,才道:“自太宗始,契苾一族满门忠烈,你的祖父契苾何力,在对阵吐谷浑时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后又破高句丽,进镇军大将军,兼左卫大将军,封凉国公,如此赫赫战功,大唐不会忘,我也不会忘,契苾将军继先祖之志,一心报国,偶尔被人引诱,走错了路,我岂能苛责?”
李琩说这话的时候,想起了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也是满门忠烈,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家族子弟死了几十人,可是最后还是被逼反了。
仆固怀恩的母亲得知仆固怀恩谋反,对仆固怀恩大加斥责,最后李豫将仆固怀恩的母亲接到长安,为其养老。
李琩一时间不敢确认他这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但是他必须作出选择。
“殿下!”契苾忠听李琩提起祖父的丰功伟绩,虎目含泪。
其实,契苾忠又何尝不想做一个忠臣清官,可是如今朝廷局势如此,他若不带头,怎么向底下的将士交代?
若是对底下的将士没有交代,他又怎么能令行禁止?
契苾忠作为军使,他要考虑的不只是自己,也要考虑底下的兄弟。
“末将愧对先祖,无颜面对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