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妥协 (2/5)
,可以选择五条道路进入河西劫掠,大唐在五条道路上都设置了军镇守捉,可是各军镇守捉的人数并不多。
各军镇守捉人数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第一条,大唐的边境政策,不是防守,而是主动进攻。
作为进攻方,道路上各军镇守捉的作用并不大,因此不如集中力量在少数人手里,以便作战的时候各军头少扯皮。
第二,就是成本的问题。
交通并不发达的大唐,供养军镇守捉的后勤成本太高了,朝廷养不起那么多闲人。
在这种条件下,河西节度使有三种预防吐蕃劫掠的方式。
第一种,主动进攻,打得吐蕃劫掠不了。
第二种,机动防守。河西最强的军队,是凉州的赤水军,吐蕃从哪条路集中兵力劫掠,赤水军就去哪里支援。
这种方式看似被动,但是如果运用得好,效果是综合对比后最好的。
毕竟吐蕃长途跋涉的劫掠也需要成本,只要大唐道路上的军镇守捉能抵挡一阵,待赤水军杀到,那吐蕃不仅抢不了多少东西,还要遭受重大损失。
第三种,料敌先机。事先摸清吐蕃的劫掠路线,不仅可以避免劫掠,还能打一次伏击。这种方式是最优的,但是难以轻易实现。
王忠嗣现在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
李琩思索片刻,道:“如果这两人真是吐蕃斥候,他们能混到这酒肆里,必定有人从中协助。”
契苾忠闻言,面露难色,迟疑了半晌,道:“这酒肆虽然是王刺史所经营,不过以末将对王刺史的了解,他绝不会暗通吐蕃。但是……”
契苾忠顿了顿,才接着道:“但是王刺史应该知道暗通吐蕃的是谁。”
契苾忠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他这话说出来,基本就要露底了,可要是不说,那李琩就会遗漏一个重要消息,从而失去对吐蕃的一次反击机会。
两相权衡之下,契苾忠最后决定以国事为重。
李琩听到这话,果然有些惊讶。
李琩接着烛光打量着契苾忠,沉思片刻,道:“如果王刺史知道谁暗通吐蕃,你觉得他接下来会怎么做?”
李琩没有问契苾忠为什么清楚王刺史知道谁暗通吐蕃,契苾忠也有些讶异,愣了愣,回道:“他极有可能杀人……”
契苾忠原本想说杀人灭口,不过王大庆又没有参与通敌,用这个词不合适,因此契苾忠顿了顿,换词道:“他可能选择自己善后。”
李琩道:“人绝不能让他杀了,吐蕃千幸万苦把人送进来,不能让他们功亏一篑。最好我们能顺藤摸瓜,弄清楚吐蕃到底想做什么。”
契苾忠明白李琩的意思,道:“那末将派人盯着王刺史,看他要杀谁,末将再暗中阻止。”
李琩道:“如此甚好,有劳契苾忠将军。”
“是。”
契苾忠领命,退了下去,但走到半路,又折了回来,道:“殿下,能否借一步说话。”
“当然。”李琩点头,和契必忠来到角落。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