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名动颍川 (2/5)
nbsp; 荀彧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有惊叹,有忧虑,也有一丝找到同道的欣慰。他沉默片刻,轻叹一声:“刘公子见识超卓,一语中的。既然如此,公子可曾想过自身前程?是满足于一郡之兵曹掾史,在这颍川漩涡中挣扎,还是……另谋天地?”
刘湛心知关键处来了,坦然道:“湛一介寒士,岂敢妄图高位?然既逢乱世,亦不愿浑噩度日。若能护得一方百姓安宁,于愿足矣。只是不知路在何方,还请文若先生指点迷津。”
荀彧看着刘湛,语气变得郑重:“彧不日或将应司空曹公(曹操)之邀,前往兖州。曹公志在匡扶汉室,求贤若渴。以刘公子之才,若愿往,彧必竭力举荐,曹公定然重用。兖州地处中原,正是英雄用武之地,远比困守颍川一隅更能施展抱负。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曹操!刘湛心中剧震。历史的车轮正隆隆向前,荀彧果然要投奔曹操了!而且,他向自己抛出了橄榄枝!这是一条通往未来权力核心的捷径,由这位“王佐之才”亲手铺就,诱惑力毋庸置疑。
然而,刘湛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此刻的曹操,尚在创业初期,实力未稳,身边谋臣武将渐聚,自己前去,虽得重用,但终究是寄人篱下。更重要的是,他深知曹操性格多疑,善于权术,自己身上诸多“异常”之处,在其麾下风险更大。相比之下,留在颍川,虽有风险,但拥有荀家的初步信任,有初步建立的班底(周仓和靖安营),有了一定的名望基础,或许更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
刹那间,权衡利弊,刘湛已有决断。他起身,对荀彧深深一揖:“文若先生厚爱,湛感激涕零!曹公天下英雄,能得先生举荐,实乃湛之幸事。”
他话锋一转,语气诚恳而坚定:“然,湛自忖才疏学浅,于军国大事、朝堂礼仪所知甚少。此时贸然追随曹公,非但不能为先生分忧,恐反会因言行不当,贻笑大方,甚至累及先生清誉。且,湛以为,黄巾虽暂平,然颍川乃至豫州,此次受损颇重,流民未安,匪患犹存。湛愿暂留乡梓,一则潜心向学,增广见闻;二则或可依托荀氏之力,为安抚地方、恢复民生略尽绵薄之力,亦算是为将来积蓄些许根基。待根基稍稳,见识稍长,若届时先生仍觉湛堪用,湛必赴汤蹈火,以报先生知遇之恩!”
这一番话,既充分表达了对荀彧和曹操的感激与敬重,又清晰地阐明了自己暂不赴兖州的理由——非不愿,而是自知时机未到,并表达了扎根地方、务实做事的意愿。姿态放得极低,理由也合情合理。
荀彧闻言,眼中讶异之色一闪而过,随即化为更深的欣赏。他何等聪慧,自然听出了刘湛话语中的谨慎与远见。在众人皆欲攀附强权之时,此子却能清醒地看到潜在的凶险与地方的机遇,这份沉稳和自知之明,远超同龄人。他轻轻颔首,温言道:“刘公子思虑周全,老成持重,彧深以为然。既如此,公子便暂留颍川。庄园之内,书籍典册,尽可阅览;若有何想法,亦可与衍儿他们商议施行。颍川之事,便有劳公子多费心了。”
“湛必不负先生所托!”刘湛再次躬身。他知道,这个选择赢得了荀彧更深的信任,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荀彧又叮嘱了荀衍几句,便起身离去,背影依旧从容,却似乎轻松了几分。
荀衍拍了拍刘湛的肩膀,笑道:“刘兄既有决断,我便放心了。郡守那边,我自会周旋,这兵曹掾史之职,挂个名便可,无需常驻郡城。庄园内外之事,刘兄可放手施为。”
压力暂去,刘湛更感责任重大。他深知,拒绝了洛阳和兖州的捷径,就意味着必须在这颍川之地,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授职仪式刚结束,郭嘉便不知从哪个角落晃了出来,他凑到刘湛身边,歪着头打量那卷任命文书,啧啧两声:“哟,刘兵曹,恭喜高升!这下可好了,名正言顺,以后咱们出门砍人……呃,是剿匪安民,总算不用再借荀家的旗号了。”他声音不大,但那句“出门砍人”还是让几位耳朵尖的族老嘴角抽搐了一下。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