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碰撞的种子 (1/5)
两个月之后。
阳光泼洒在新落成的“大李村乡村创客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这座由废弃粮仓改造而成的现代建筑,是辣椒加工厂盈利后,小武力排众议、联合村长张建国推动的第一个“文化地标”。今天,它迎来了第一批特殊的客人——由已经成为小武女友的林晓薇牵线、省报三农记者陈雨桐(她现在不在大李村的厂长当助理,通过考试,考进了三农报社,当起了记者)亲自带队组成的“艺术采风团”。
三辆考究的商务车鱼贯驶入村口平整的水泥路,扬起些微尘土。车门打开,下来的人与周遭的田埂、农舍、晒场上火红的辣椒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有穿着亚麻长衫、留着络腮胡的油画家;有背着硕大相机包、眼神锐利的纪实摄影师;有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清冷的青年诗人;还有两位衣着时尚、拎着笔记本电脑的文创设计师。
领头的是陈雨桐,一身利落的卡其色工装,笑容明亮:“小武,村长,我们可是带着‘艺术扶贫’的使命来的!”
小武热情地迎上去握手,张建国站在一旁,脸上是惯常的沉稳笑容,眼神却带着不易察觉的审视。村民们远远地聚拢围观,窃窃私语,新奇中透着疑虑。
“搞艺术的?画咱这辣椒地?”
“穿得怪模怪样的,能画出啥好来?”
“听说还要搞啥……仙子?辣椒还能成仙?别是糟践老祖宗的东西吧……”
工作坊被安排在创客中心最敞亮的空间。巨大的落地窗外,是连绵的辣椒田,红绿交织,生机勃勃。艺术家们显然被这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所触动,纷纷架起画板、打开设备。
然而,当小武和陈雨桐抛出核心议题——“如何为‘大李村辣椒’注入文化灵魂,打造一个具有传播力和商业价值的核心IP形象,比如‘辣椒仙子’”时,平静的氛围下,暗流开始涌动。
油画家老秦率先发言,声音洪亮:“仙子?太俗套!太符号化!我们要挖掘的是这片土地下涌动的原始力量!辣椒的辛辣,就是生命的呐喊!我建议,用粗犷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辣椒在烈日暴雨下的挣扎与怒放,这才是真正的‘地母精神’!”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笔下那充满表现主义张力的“愤怒辣椒”。
文创设计师小雅立刻皱眉反驳:“秦老师,艺术性当然重要,但IP形象最终要落地,要能被大众接受、喜爱,甚至愿意为它买单!您说的‘地母精神’太抽象、太沉重。我们需要一个亲和、灵动、有记忆点的具象形象。辣椒仙子为什么不能做?关键是如何设计!可以结合本地传说,赋予她勤劳、智慧、火辣又温暖的特质,用清新明亮的国潮风格,既传统又现代!”她迅速在平板电脑上勾勒出几个Q版辣椒小人的草图,圆润可爱。
青年诗人阿哲推了推眼镜,语调清冷:“符号?形象?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辣椒的本质是什么?是农人汗水的结晶,是时间与劳作的诗篇。我们应该用诗歌,用影像,去记录真实的种植过程,去聆听土地和农民的声音,这才是最深沉的文化表达。搞个虚拟仙子,是对真实的遮蔽。”他的目光投向窗外劳作的老农,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疏离。
小武坐在中间,感觉自己像一块夹心饼干。
老秦的激情澎湃让他震撼,小雅的商业思路清晰可行,阿哲对真实的执着也直击人心。
但看着艺术家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争论,他最初的兴奋感慢慢被一种焦虑取代。
这“文化赋能”的第一课,似乎比他预想的要复杂和艰难得多。张建国坐在角落,默默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看不清表情,只是偶尔抬眼扫过争论的众人,那目光沉甸甸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