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六、重本不可轻毫末 (3/3)
品。许多商品虽然自土地中生长,但附加了大量的人力和技术成本,使土地物质本身的价值占比大大降低,这类商品亦可大量出口,仅依靠这部分出口收入中的一小部分,进口一些土地生长的产品即可。三是大力进口粮食、牲畜等补充地力的商品。历代王朝即便是盛世,也必然面临自然灾害、叛乱等因素造成的地区粮荒,因此,大量进口粮食、牲畜既可以缓解粮荒,维持秩序,又可以有力补充土地肥力。
而保持地力同样有最佳战争政策。一是向南拓展新的农耕基本盘,寻找新的土地物质。按照明朝的基本思路,沿长城一线固守,大力拓展南方温暖的土地,是以农为本的封建帝国最传统的发展模式,唐、宋均采取此策,使我国版图达到云、贵、桂、粤,并一度吞并越南北部。若继续此策,则最终步入近代的中华版图,有可能是明朝基本版图(汉地十八省和藏地)加上中南半岛,以及一部分马来群岛土地(如婆罗洲这种华人聚集、曾诞生过兰芳共和国、戴燕王国的土地)。惜哉,最后一个王朝是个“农耕渔猎畜牧”三元王朝,倾向于向北拓展,向南维持,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华版图。二是尽量采用小股精锐奔袭的方式北伐,省却地力流失。仿照李靖夜袭阴山之例,以较少的精锐打击对方核心力量,以较少的人畜损失削弱北境强敌的力量,同时掠夺物资人口,延缓草原土地肥力恢复。三是通过移民和掠夺物资,强化核心领土的地力。即便是北方草原归于版图的年代,亦应居安思危,通过贸易和政策引导北方的物资南下越过长城,避免在漠北、漠南再次形成强敌。同时,拓展新的可耕土地,并通过移民令其尽快变成农耕基本盘。
由于避孕手段的缺乏和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影响,在达到马尔萨斯临界点前,人口均会不断自然增长。因此,土地物质含量永远面临不足的状况,而上述策略只能治标,要想彻底治本,需抛弃传统农业帝国的发展逻辑。对于农业帝国来说的根本之策,一是寻诸海洋。以海鱼等海中物质补充土地肥力,延缓河流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物质缓慢下降。二是扩大土地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使乱石滩、高地等土地变为可耕地,拓展耕地面积。三是尽力控制人口增长。这一条最难,需要在文化、观念上缓慢改造。
这一点对于尼国同样十分重要,随着尼国“地理大发现”和国土、国民不断延伸,终有一日会占满整个世界,而前世华夏帝国遭受的治乱循环的影子,同样会长久困扰这个时空早熟的尼国文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