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桥明月记》 (2/3)
sp; “秘钥?”陈清远不解。
“此事说来话长。”蔡老先生目光深远,“桂峰八景不仅是景致,更暗含我先祖藏书的线索。明清易代之际,蔡氏为保典籍不散,将万卷藏书分藏于八景对应之处,唯有解透八景真意,方能寻得藏书之所。”
陈清远心中震撼,未曾想这次寻常的考察竟牵扯出如此秘密。
当晚月出东山,蔡老先生果然带陈清远前往印桥。那是一座单孔石桥,桥面石板确刻有奇异纹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月光下,桥下清泉潺潺,水击特定石块时,果然发出钟鸣般清音。
“这便是印桥明月之妙。”蔡老先生道,“不同月夜,泉水涨落不同,击石之声亦有高低变化,如天然编钟。”
陈清远蹲身细看桥面石刻,发现那纹路与自己印章上的图案颇有相通之处。他取出印章比对,月光下,印章在桥面投下奇异阴影,与石刻纹路竟完美契合。
蔡老先生见状,抚须惊叹:“果然是天意!先辈传言,八景秘钥分散各处,待有缘人齐聚。陈先生这枚印章,想必就是第一景‘印桥明月’之钥。”
随后几日,陈清远在蔡老先生引导下,逐一探访桂峰八景。
第二景“金鸡馥丹桂”,指的是村南金鸡岩下的一片古桂树林。时值中秋,桂花盛开,香飘十里。岩上有天然石纹,形如雄鸡,日出时分,阳光照射,石鸡宛如啼鸣。陈清远在此遇到了一位正在收集桂花的少女蔡云英,她是村中学校的教师,对桂峰文化如数家珍。
云英告诉陈清远:“金鸡岩下原有理窟书院遗址,先祖在此教授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传说书院藏有朱子手稿,明末为避兵火,转移他处。”
第三景“石笋绮霞峰”是村东一处奇特的石笋群,每当朝霞或晚霞映照,石笋色彩斑斓,如诗如画。石笋间有摩崖石刻,刻着历代文人题咏。陈清远在此发现一首刻诗末署“清沅”二字,诗句暗含方位信息。
第四景“酒座清风雅”指村中古酒坊。桂峰盛产桂酒,酒坊设于山泉旁,取水酿制。坊内有雅座,文人常在此饮酒赋诗。陈清远从老酿酒师口中得知,蔡清沅年轻时曾在此与友人论学,留下一箱笔记,现存于村学校。
在蔡云英帮助下,陈清远在学校藏书室找到了那箱笔记。翻开泛黄纸页,一位满怀理想的青年学子的思想跃然纸上。更令他震惊的是,笔记中多处提到一位名为“陈明远”的泉州友人,正是陈清远的祖父!
原来,蔡清沅与陈明年年轻时在福州书院同窗,结为知交。后蔡清沅回乡从事乡土教育,陈明远出国留学,二人约定以通信保持联系。最后一封信写于民国十年,蔡清沅在信中提及桂峰八景藏书之事,担心时局动荡,典籍散佚,希望老友相助。
陈清远手捧信笺,心潮澎湃。原来祖父临终嘱托,背后竟有如此渊源。
第五景“珠泉涌蜜浓”是山间一处奇泉,泉水甘甜如蜜,泉底时有气泡上涌,如串串珍珠。蔡云英带陈清远探泉时,说起村中传说:珠泉连通地下河,每逢月圆,泉眼会涌出特殊矿物,映月生辉。
是夜恰逢月圆,二人趁夜色前往观泉。果见泉中气泡更多,在月光下晶莹剔透。陈清远偶然发现,泉水映月时,祖父那枚印章上的刻纹在水光折射下,在岩壁上显出模糊地图。
第六景“啸歌三峡虎”指的是村北三道峡谷,山风过时,如虎啸龙吟。峡谷险峻,少有人至。陈清远与村中青年结伴探险,在一处洞穴内发现大量藏书痕迹,但书籍已不知所踪,只留下空箱数只,箱上刻有“蔡氏理窟”字样。
第七景“鸣曲二蟠龙”是村中山溪两道弯流,形如蟠龙。传说昔有高人在此抚琴,引得山鸣谷应。陈清远在此考察时,偶遇一位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