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印桥明月记》 (1/3)

      福建尤溪县往西北去,山势渐高,云雾缭绕处藏着一座桂峰村。时值民国廿五年秋,一位名叫陈清远的年轻学者,受福建协和大学所托,前往闽中群山间考察乡土文化。他手中拿着一纸泛黄信笺,上书几行诗句:“尤溪耕读久,理窟蔡开宗。肇始衔书凤,印桥明月钟...”

    陈清远本是泉州人,留洋归来不久,对故乡风物满怀好奇。这桂峰村他略有耳闻,知是蔡氏一族三百余年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以“桂峰八景”闻名乡里。此番行程,除学术任务外,他还有一桩家事待办——祖父临终前交给他一枚青玉印章,上刻“清沅”二字,嘱他若有机会到桂峰,定要寻访一位故人之后。

    车马行至山脚便无法前进,陈清远背着行囊沿石阶徒步上山。但见群山环抱中,一片明清古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黄墙黑瓦在秋阳下泛着暖光。村口一株千年银杏正当金黄,树下立着一位白发老者,身着灰色长衫,正是前来迎接他的蔡村长老蔡老先生。

    “陈先生远来辛苦。”蔡老先生拱手道,声音清朗。

    “晚辈不敢当,能来宝地考察学习,实乃荣幸。”

    二人沿石板路向村中走去。陈清远注意到村中建筑非凡,雕梁画栋虽显岁月痕迹,却仍可见当年精致。更奇的是,几乎每家每户门楣上都悬挂着匾额,题着“耕读传家”、“进士及第”等字样。

    蔡老先生见陈清远好奇,便道:“我蔡氏始祖自明末迁居于此,世代恪守耕读传家之训。村中现有‘桂峰八景’,每一景皆蕴含先人智慧与教化。”

    是夜,陈清远被安排在村中书院住宿。书院建在山腰,推窗可见全村风貌。明月当空,万籁俱寂,唯闻远处隐约水声。他取出祖父那枚印章,在灯下细看。印章底部除“清沅”二字外,还刻有细微纹路,似是地图,又似文字,难以分辨。

    次日清晨,陈清远被一阵钟声唤醒。蔡老先生已备好早茶,邀他品茗论道。

    “昨夜听闻钟声清越,不知源自何处?”陈清远问道。

    蔡老先生微笑:“那便是八景之一的‘印桥明月钟’。村西山涧有座石桥,桥面石板刻有古印纹样,月明之夜,桥下泉水击石如钟鸣。陈先生若有兴趣,今晚月出时分,老夫可带您一观。”

    陈清远连忙道谢,随即拿出笔记本,开始请教桂峰村历史。

    蔡老先生娓娓道来:“我蔡氏始祖蔡开宗公,明末避乱至此,见此地山明水秀,遂结庐而居。开宗公深信‘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建塾延师,教化子弟。第二代先祖蔡衔书,更是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传说有凤来村,衔书而至,故有‘肇始衔书凤’之说。”

    陈清远边记边问:“晚辈来时见村中多处题有‘理窟’二字,不知何意?”

    蔡老先生眼睛一亮:“陈先生果然细心。‘理窟’一词出自《世说新语》,意指理义深藏之处。我桂峰蔡氏不仅重科举功名,更重朱子理学。村中建有理窟书院,专讲性理之学。”说着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线装书,“此乃《蔡氏家训》,开篇便是‘尤溪耕读久,理窟蔡开宗’。”

    陈清远接过翻阅,发现家训中不仅收录祖训箴言,还有大量关于桂峰八景的诗文。他心中一动,将祖父那枚印章取出,恭敬问道:“蔡老先生可曾见过此印?”

    蔡老先生接过印章,端详片刻,脸色微变:“此印从何而来?”

    “是家祖父遗物。他临终前嘱我若到桂峰,定要寻访故人之后。”

    蔡老先生沉思良久,方道:“印上‘清沅’二字,若老夫所料不差,应是先叔祖蔡清沅之名。叔祖早年外出求学,后失去音讯。传说他有一枚私印,刻有桂峰八景秘钥。”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快穿之娇妻轻点宠 隔壁童养媳上岸日常 灵异事件报告 重生之皇后来袭 我的巾帼营 下山即无敌,天下任我行 转职老板,全国天才替我打工 傻子,别脸红! 唐三彩 假孕成真,阴鸷反派求放过
相关推荐:
武侠:穿越岳不群,振兴华山 昼寝入梦 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长生仙路 聚宝仙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