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416章:无人驾驶出租车初步运营数据!(4000字) (3/5)
nbsp;“一个月的时间里头,平均一辆车的乘坐日乘客数,达到了60人次,而在这个月后半段数量更高,平均达到了上百单!”
王凤英说道这里,自己都不由得脸上露出微笑。
车均六十单,对于一辆可以理论上跑24小时,可以中途换电池的汽车来说,并不算多。
平均下来,一个小时也就是2.5单而已。
但是一天下来,总营收按照4.5元一单的价格计算,可以达到270元一天,一个月下来,可以达到8000元钱!
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十万运营收入一个车是妥妥的。
更重要的是,现在这个月后半段已经爆量,除了部分因为小瓴APP而尝鲜的顾客以外,更大的客群其实是那个尝到了滋味,重复乘坐的顾客。
这样一来,客户以后就可以慢慢沉淀和稳定下来。
一个车,一年十多万的营收,那是妥妥的简单。
这还是试运营期间啊!
运营价格已经打到了低得不能再低的程度了。
如果正式运营期,这个价格涨价30%,主力单价在4-8元之间,其实对于客户来说,也是没有太多感觉的。
去掉各种税费,再去掉运营费用,再抵扣掉汽车一年20%左右的折旧费,这一年赚取个6万左右。
太轻松了!
更不要说,这款车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生态。
在车体里头,可以按照每个季度高瓴推出的新品情况,进行产品信息的植入,或者是其他地域性的产品宣贯,比如地产楼盘信息等等,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
甚至,随着推出城市的不断增多。
类似滴滴打车这样的一个APP,高瓴打车,也可以围绕其进行做文章。
不管是流水链条的金融业务,还是广告植入等等,都是有利润可以挖掘的。
滴滴打车由于只是抽成,大部分的打车费都还是给了滴滴司机,但是这无人驾驶出租车可不需要给这样一大笔钱。
只需要一定的数量覆盖,这个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就可以很轻松地赚钱盈利了。
又可以通过这个业务跑更多的路径,实现无图驾驶的迭代和优化,又是一个非常优质的租赁资金流的壳。
要概念有概念,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要政策有政策,这可比白度,特拉斯他们,快上太多了!
只要过上三五年,白度和特拉斯还没投入巨资跟上,那就永远也跟不上了!
阳谋,这是大大的阳谋!
高怀钧似乎也是心有所悟,心头也是不由得一喜。
现在这个出租车小公司,虽然开销很大,还要搭建一个类似于滴滴快车一样的打车平台。
不过因为高瓴在锡城大名鼎鼎,再加上试运营时打车费用低廉,所以打车软件基本上是不需要推广费用的。
对于一款软件来说,贵的其实不是搭建APP底层架构的钱,而是信息费,也就是生客转变为熟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