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非常之策 (3/4)
r /> 而果然,诸葛亮接着道:
“三论,《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十年前的廉吏,十年后未必清廉。”
“故若朝廷终要设置中正官,当以三到五年为一期。一期一评。”
“切不可一评定终身。”
“便是中正官,也当三到五年一轮换,以防私相授受。”
“如此,朝廷选贤任能之权,便能大略掌握在朝廷手中,不易被地方大姓豪族所侵吞。”
麋威最后这句话,说得相当露骨。
刘备作为君主,当然是爱听的。
却也知此举本质上就是剥夺地方大姓豪族的利益。
凡事就怕对比。
人家曹丕优容士族,你刘备却设下条条框框多加防范。
这不是逼着人家倒向曹氏?
而且能不能牢牢掌控人事权,很看当朝天子的水平。
刘备自己是个马上皇帝,在季汉威望无双,或可对群下手把拿捏。
但自己身后如何,却无法保证了。
归根结底,治理天下,不靠有学识的士人,难道靠一群大字不识的泥腿子?
想到这,原本还对麋威种种新奇观点有所期待的刘备,不免有些意兴阑珊。
却也不怪麋威。
现实如此。
除了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小修小补,还能如何?
总不能直接砸了自己脚下的椅子,大喊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吧?
关键喊了也没用。
文盲就是不适合治理天下。
这时诸葛亮看出刘备的失望,不由提醒道:
“陛下,此三论只是应急短策,非长久之计也!”
刘备这才反应过来,急切道:“长策又怎么说?”
诸葛亮表情怪异:
“长策只有一句:改良造纸术,以纸书取代简牍。”
啊?
刘备以为自己听错了。
短策论述翔实,引经据典。
长策反而只得一句话?
还纸书?
好在诸葛亮卓识不凡,瞥了一眼手边垒得小山似的竹牍。
郑重道:
“臣以为短策三论,或可斟酌。唯此长策,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一试!”
……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