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开启万国殖民 (3/4)
p;与其困守中原的一亩三分地,不如用大唐的优势去撬动万国的资源。
“李义府……”李承乾再次念出这个名字,眼中已没有了最初的惊讶,多了几分审视。
这个在夺嫡之争中投机的失意者,蛰伏四年后竟能提出如此超前的想法,虽带着狠劲,却切中要害。或许,此人的野心虽重,却真有几分实务才干,值得一用。
他拿起朱笔,在策论的末尾写下一行字:“策论激进,然思路可参。着令李义府于三日后赴东宫回话,详谈西域粮产与军镇调度之策。”
写完后,他将策论合上,递给内侍文忠:“按此意传下去,另外,把西域舆图和边军武备录取来。”
苏玉儿见他神色凝重,轻声问道:“殿下觉得这策论可行?”
李承乾望着窗外的秋阳,语气沉稳:“可行与否,还要细谈。”
“但至少,他让孤看到了另一条路。大唐的盛世,不该只困在长城以内。若万国之物能为我大唐所用,何愁百姓无饭吃?何愁盛世不长久?”
秋风吹过东宫的庭院,梧桐叶沙沙作响,像在应和他的话。李承乾知道,开启这条路定会充满争议,甚至可能背负穷兵黩武的骂名,但为了新政能走得更远,为了百姓能真正吃饱饭,有些险,必须冒。
而李义府这颗看似无用的弃子,或许会成为撬动万国殖民的第一块基石。
次日清晨的内廷书房,檀香与墨香交织,窗外的秋露还凝在梧桐叶上。
李承乾端坐主位,案上摊着李义府的策论,封皮上“以军威驭万国”几个字格外醒目。杜荷、赵节、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五位核心大臣分坐两侧,神色各异。
他们刚接到通知,要商议一份“特殊的实务策论”。
“诸位爱卿,先看看这个。”李承乾让内侍文忠通传李义府的策论。
“这是前晋王长史李义府所呈,关于‘引外邦粮食解大唐之困’的策论,孤觉得有些意思,特请你们来议议。”
听到李义府的名字,众人有些惊讶,但也没人多说什么。
只是耐心的一个个看下去。
看完后,杜荷最先道:“先兵后礼,或许可用。西域那些部族,给笑脸就蹬鼻子上脸,去年劫了咱们三队粮商,不就是仗着咱们没下狠手?”
话锋一转,又有些顾虑:“不过‘粮赋监掌生杀权’是不是太急了?边军掌兵权又掌财权,容易出乱子,得设个督查司盯着才行。”
赵节沉吟道:“用蜀锦、铁器换青稞、稻米,这个路子是对的,汇通司去年就试过,利润能抵三成军饷。但李义府说‘拖欠粮赋三次就削其附属国资格’,是不是太硬了?外邦商路一断,咱们的丝绸瓷器也没地方卖,反而伤了大唐的商税。”
“不如改成‘拖欠一次罚粮,二次断贸易,三次再议削籍’,留个余地。”
房玄龄被火炮逼粮的主张惊到了,长叹一声:“太子殿下,老臣读史三十载,见惯了‘穷兵黩武’的代价。汉武帝征西域,拓土万里,却耗空了文景积累;隋炀帝伐高句丽,更是直接动摇国本。”
“李义府的策论看似能解近渴,可外邦虽弱,合纵起来也能断我商路、扰我边疆,到时候兵戈四起,粮食没换来,反而要耗掉更多军粮,得不偿失啊。”
他顿了顿,补充道:“再说‘粮赋监驻王城’,外邦国王岂能容忍我朝官吏掌其生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