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以万国而养大唐 (3/4)
其不敢反。”
这既是控制手段,也是向太子表功,他懂实务,能任此职。
“光靠打不行,需恩威并施。许附属国以粮换物:每输粮百石,可换蜀锦十匹、铁器五件,或免除其商队关税三成;若能超额输粮,则赐其国王‘大唐荣誉将军’头衔,允许其子入长安劝学馆就读。”
“凡拖欠粮赋三次者,削其附属国资格,断一切贸易;凡勾结马匪劫粮者,直接派火器军镇‘清剿’,将其王城改为大唐粮仓——让万国皆知,与大唐做粮生意,只能赚,不能赖。”
李义府放下笔,案上的策论墨迹未干,却已透着一股血腥味。
这不是温和的通商策,是赤裸裸的军事掠夺,却被他包装成“固粮仓、安大唐”的良策。
他太了解李承乾,这位太子重实效,只要能解决粮食问题,手段激进些又何妨?
策论结尾,李义府添上一笔,锋芒毕露:“臣知此策看似酷烈,然乱世用重典,缺粮之年需铁腕。贸易是‘软绳’,军威是‘硬锁’,唯有软硬兼施,才能让万国之粮如江河归海,涌入大唐粮仓。”
“臣四年间留心边军火器、外邦粮产,愿往西域粮赋监效力,亲掌督粮之职。”
“若能用火炮轰开一条输粮之路,纵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为殿下固粮仓,为大唐安万民,此乃臣之愿也。”
最后一句写得情真意切,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野心。
他要的哪里是“粮赋监”之职,他要的是借这个由头,重掌权力,让那些轻视他的人看看,他李义府的刀,从未钝过。
窗外的月光照进陋室,照亮策论上“火炮”“火铳”“军镇”等字眼,像一地碎刀。
李义府将策论折好,塞进怀中,青衫下的胸膛剧烈起伏。
这一次,他赌的不是太子重实务,而是太子需要一个够狠、够敢的人,去做那些老臣们不敢做的脏活。
西市的晨钟再次敲响时,李义府提着策论走向皇城司,脚步踏在青石板上,像战鼓在擂。
他知道,这封染着刀光的策论,要么让他万劫不复,要么让他重回权力的中心。
而他,赌得起。
也只能赌。
——
门下省。
贞观二十四年秋末的午后。
负责接收文书的主事王敬之漫不经心地接过卷宗,看清封皮上“前晋王长史、著作佐郎李义府”的落款时,手里的茶盏差点摔在案上。
“李义府?”
他失声低呼,引来周围同僚的侧目。
“那个夺嫡之争里的‘智囊’?他不是早被闲置了吗,怎么还会上策论?”
门下省掌政令审核,每日流转的文书数以百计,可“李义府”这个名字太过特殊。
四年前玄武门后,晋王李治的属官尽数被贬,李义府更是被视为“潜在隐患”,虽未获罪,却成了朝堂上的敏感人物。主事们围拢过来,看着卷宗上“实务策论”的标识,面面相觑。
“打开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