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如何让大唐百姓人人有饭吃 (3/4)
没有化肥,土地肥力难续,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畜力,亩产天花板触手可及。
没有大规模水利,旱涝之灾仍能轻易摧毁一年辛劳。
大臣们的建议,不过是在墙内尽可能腾挪,却推不倒这道墙。
李承乾抬手示意安静,声音沉稳:“诸位爱卿的建议,皆可采纳,房相主仓储漕运,长孙卿掌农技考核,魏卿领清查隐田,褚卿试新种农具,萧卿复亲耕礼。”
随后起身,目光扫过百官:“但你们我都清楚,这些还不够。粮食问题,是大唐盛世的‘软肋’,需一代接一代攻坚。今日起,设‘农桑司’,专司粮食增产之事,由房相牵头,诸卿协同,孤每月听一次呈报。”
殿内再次肃静,百官躬身领命:“臣等遵太子殿下令!”
李承乾心中明白,这道难题,他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解决,但只要每一年多收一亩粮,每一户多存一斗米,盛世的根基就会更稳一分。
或许最好的法子,就是期待有人真的能从美洲带回来土豆种子了。
只是让李承乾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有了收货。
——
晋王府外的小巷里。
李义府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色襕衫,望着街角稽查司的税卡出神,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早已失去光泽的金鱼袋。
那是他当年任晋王长史时,李治亲手所赐的信物,如今却成了无用的装饰。
贞观二十年,玄武门的刀光尚未散尽,李承乾的新政令便如春雨般洒遍长安。
作为晋王李治的长史,李义府曾是夺嫡之争中跃跃欲试的“黑马”。
自以为能借晋王上位,跻身权力中枢,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李承乾夺权后,虽未苛待李治,保留了晋王爵位与俸禄,却将府中属官尽数调离,李义府这个核心谋臣首当其冲,被改授“著作佐郎”的闲职,连晋王府的门都难再踏入。
最初的两年,李义府活得像个困在笼子里的困兽。
他搬出了晋王邸旁的官宅,住进西市附近的小巷,昔日门前车水马龙的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酒肆的喧嚣与小贩的叫卖。
他常常在深夜独自饮酒,对着空荡的庭院骂骂咧咧:“凭什么?我李义府就该困在这破屋子里抄书?”
有一次,他在酒肆撞见昔日下属。
如今已是稽查司的主事,正拿着商税账册核对账目,谈笑间说起“太子殿下看重能吏,不问出身”。
李义府借着酒劲上前搭话,对方却只是敷衍地拱拱手:“李郎官如今清闲,倒是福气。”
那语气里的疏离,像针一样扎进他心里。他摔了酒盏,在一片惊愕中踉跄离去,背影在灯火下佝偻如虾。
真正让他从颓废中抬头的,是贞观二十二年的一场暴雨。
那年关中涝灾,李义府被困在巷中,眼看雨水漫过门槛,却见一队穿着“农桑司”制服的吏员踩着泥泞而过,他们手里拿着新式水车的图纸,正挨家挨户教百姓加固田埂。
有个年轻吏员认出他,竟躬身请教:“李郎君曾在晋王邸论过农桑,您看这‘龙骨水车改良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