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垂拱而治,李世民的落寞 (2/4)
场几十年的人,都觉得陌生。”
“你看这条‘官员回避制度’,本县人不得在本县任官,兄弟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州任职,甚至连考官与考生都要避亲,这是从根上断了‘裙带关系’的路,前无古人。”
他忽然想起李承乾小时候,自己还教过他读《汉书》,那时候的太子虽然聪慧,却也跳脱,喜欢摆弄些新奇玩意儿。谁能想到,多年后,他会拿出这样一套颠覆乾坤的章程?
“玄龄公,”长孙无忌的目光变得深邃“”“你觉得,太子为什么要做这些?”
房玄龄沉吟道:“巩固皇权,这是肯定的。但不止于此。他在章程里写了‘民为邦本’,要求各县每季度上报‘流民数’‘垦田数’‘灾情数’,还规定县礼部要设‘劝学馆’,州礼部要修‘医馆’——他想的是‘治民’,不是‘牧民’。”
“治民……”长孙无忌咀嚼着这两个字,忽然明白了什么:“他要的不是一个靠武力威慑的王朝,而是一个靠制度运转的王朝。就像……就像一架马车,过去靠车夫的力气,现在靠马力,就算车夫换了人,马车也能继续跑。”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李世民靠个人魅力与雷霆手段开创贞观之治,可一旦换了君主,未必能延续这份辉煌。
而李承乾要做的,是打造一套能让大唐“自动运转”的制度,无论谁坐上那个位置,只要按制度行事,国家就能稳定运行。
“可这太难了。”房玄龄摇头:“前隋试过改革官制,结果怎么样?天下大乱。”
“本朝初年,高祖皇帝想恢复周礼,也不了了之。制度这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得太急,会扯断筋骨的。”
“太子不怕。”长孙无忌语气复杂:“他敢用火炮轰玄武门,就敢用雷霆手段推新政。你看他处置谏官等人的狠劲,就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
两人再次沉默,只剩下卷宗翻动的沙沙声。
他们知道,这份章程一旦推行,大唐的天就要变了。
旧的门阀会衰落,新的官僚会崛起。
模糊的权责会变得清晰,松散的管理会变得严密。皇帝的权力会空前集中,却又能通过这套体系“垂拱而治”。
这是一场豪赌,赌注是大唐的未来。
而李承乾,是那个押上了全部身家的赌徒。
“走吧。”房玄龄站起身,将卷宗一一整理好:“该回去准备了。太子给了我们一个月时间,可依我看,就算有一年,也未必能把这些章程落到实处。”
长孙无忌也站起身,望着窗外那片被夕阳染红的天空:“难也要做。你我都是辅政大臣,既食君禄,便要担起这份责任。只是……”
他顿了顿:“往后的日子,怕是不会太平了。”
房玄龄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却也有一丝期待。
他活了六十多年,见过隋末的战乱,见过贞观的兴盛,却从未见过这样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
或许,这真的能让大唐走得更远?
两人并肩走出议事房,身后的卷宗被仆人小心翼翼地收起,如同收起了一个即将改变时代的秘密。
皇城的钟声在暮色中响起,沉重而悠远,仿佛在为一个旧时代敲下尾声,又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