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2/5)
朕记住咯!”
是啊。
大汉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卫青奴隶出身,却能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桑弘羊商人出身,却能成为朝廷财政主官,位列九卿!
诸如此类的身份跃迁,太多太多。
与他们相比,科举取士允许各式各样的人参与又算得了什么呢?
若跟二十一世纪比,大汉朝无疑是一个很坏的时代,但跟后世阶级严重固化的王朝比,大汉又是最好的时代……
宣室殿外。
皇帝一行人抵达时,宦者令迎上前来,恭声道:“陛下,士子们已在殿内候着了。”
“嗯,入殿吧。”
宣室殿内,以往站着衮衮诸公的地方,今日则换成一张张案几,从中央排至两侧,案几后各坐着一名士子。
总共二十余人,未及冠的年轻士子居多,他们便是经光禄寺初考后,筛选出的佼佼者。
“拜见陛下,太子殿下。”
虽然宦者令提前安排人教导过,可皇帝入内时,一众士子起身见礼的声音依旧稍显凌乱。
如果仔细听。
不难听出有些人语气紧张、神情紧绷。
“哈哈哈,快快免礼!”皇帝一路行到御阶上,边走边扶,举止间极为罕见的亲切和蔼。
等他在龙榻上坐定,再次温言笑道:“今日在座诸位,皆是我大汉栋梁之材,朕对你等寄予厚望啊。”
“切莫拘谨。”
听到这话,殿内大多数衣着朴素、甚至寒酸的士子,顿时脸色涨红,面露激昂之态。
唯有锦衣华服的几人,处之泰然。
皇帝将种种反应收归眼底,并未点评什么,只是又勉励几句,引得一片谢恩后,随即伸了伸手。
御阶旁的刘据会意,环顾一周,和善道:“三日前的光禄寺初试,你等经学、律法、书法等,已有考核。”
“今日殿试,不问典籍,问时政。”
“先当庭‘对策’,后落于笔墨。”
对策,是大汉策问的一种形式,将问题写在简牍上,发给应考者作答。
另一种是:射策。
即,应考者用箭投射,回答射中简牍上的问题,类似于抽签随机考。
而问时政,顾名思义,就是考教当下朝廷时务,在唐代科举制中,这一考试形式叫做:时务策。
“第一问。”
众士子屏气凝神之际,刘据言道:“治国理政,离不开财,指出当下朝廷财政弊端,并提出改正方略。”
问题问的很白话,很直接,殿内众人听了……
很紧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