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能动口,别动手 (2/4)
家子弟就堂而皇之的成了朝廷官员?仔细想想,实在令人不安。”
说话之人,刚过而立之年,却能和董仲舒相对而坐,在儒家中地位相当。
无他。
因为此人姓孔,名安国,孔子后人!
“是啊。”
董仲舒也被太子的手笔惊到,只是他看着面前那几本一模一样的《公羊春秋》,到了嘴边的不安变成了:
“可此物一出,我儒家哪还能置喙?”
屋外儒家子弟争吵的内容,激愤者,是在不满墨家死灰复燃,而兴奋者,就是因为董仲舒眼前的这几本东西。
数日前。
长安城中忽然出现了十多家……书肆!
以往难得一见的圣人之言、百家典籍,在那些书肆里数不胜数,以前千金难买的经义,如今百来文钱,就能买一本!?
且不论诸多藏书之家如何被捅了肺管子,这些日子,长安的百姓算是抢疯了。
其中儒生更甚。
昔日需要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才能看到的先贤文章,现在唾手可得!
近期以来,长安街头,不时能看到一些人手捧书册,状若疯癫似的抱头痛哭。
他们这份情绪。
比宋濂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还要强烈千百倍!
因为在大汉,你有钱,也不一定能借到书看,抄录更是想都别想。
每一本典籍,都能成为一姓的传家之言。
岂能轻授?
但现如今出了点意外,被诸家当作宝贝一样供着的经义,上一趟街就能买到,只需百余文钱!
事情自然是皇帝推动的。
典籍来源于皇家藏书,书肆是少府开办,价格是皇帝钦定,而催化这一切达成的,是刘据弄出来的印刷术……
“太子所创的印刷之术,对我儒家有大用,而且听闻其中还有墨家子弟参与。” “哎。”
董仲舒摇头不已,思索一阵,“以后遇上秦墨子弟,嘱咐门人,不要无礼。”
帮派大哥的这个‘无礼’,用的甚是巧妙。
他并不是在说,以后儒家人见了墨家人,要以礼相待,而是在说:以后能动口,别动手!
孔安国脸色敛了敛,轻声道:“有太子殿下庇护,确实要礼让三分。”
话罢。
屋内气氛稍稍停顿,董仲舒看了对方一眼,他听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微蹙眉头,董仲舒提醒道:“太子,那是陛下的儿子,此类怨怼之言,出得你口,入得我耳。”
“再不要说!”
被点破心思,孔安国也不再掩饰,脸色难看几分,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