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快马加鞭! (2/5)
> “那个钢厂规模小了吧?三座35吨的电弧炉,属于中小产线,年产才70多万吨,比人家那种百吨以上的大炉,产量低太多了,竞争上没有优势,房地产也很少用特种钢,销量是个问题。”
听到这儿,陈学兵饶有兴致地抬眼:“怎么搞的?这个钢厂,你们都去看了?都动心了?”
阚治东咧嘴一笑,带着点怀旧:“我们这代人,谁没点钢铁情结?当年大炼钢铁那阵仗,几层楼高的炼钢炉,啧啧,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我小的时候,你外公以前还被招进钢厂工作过呢!那时候进钢厂可是铁饭碗,单位发肉,工人腰杆硬!你外公是知识分子,当年因为这个工作逃过一劫,我小时候就喜欢去生产线上看炉区!”于春尹也笑道。
陈学兵也不是没见过钢厂,听着也就明白过来了,老钢厂设备看着恢宏,铁水炼钢的过程又像放烟花。
在那个时代,大概是男人的终极大玩具。
不过毕亚雄对于春尹的规模论却摇头发笑:“规模小,可以扩大产能,而且小产线是时代的趋势,全球都在转向短流程炼钢,高端特钢可能需要更小吨位的精炼炉配套,要通过增加设备数量来提升产能,这家钢厂空置面积又大,正好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而且现在消费者需求上来了,房企的要求也该变了,我们可以依托特钢产能定向研发超高层建筑用高强抗震钢材、低碳环保建材,董事长不是想依托科技打造「智慧城市」吗?这就是房地产科技的未来,更轻,更耐用,抗腐蚀,这样的概念拿到上海,绝对有市场!”
陈学兵听到这话眼神骤然锐利,仿佛被点中了什么。
他摸出一支烟点上,烟雾缭绕中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于春尹见他不答,以为他不想干,转而又提出了意见:“上海.从这儿到上海?运输成本太高了吧?”
“钢材保质期长,我们可以依托江运。”毕亚雄解释道:“而且我们可以借机建设长江沿线销售网络,收购其他钢厂,全国31家重点特钢企业总产能才五千万吨,对比发达国家远远不足。我们是人口和地域大国,一旦高强钢引入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空间将是数倍扩张!你看我们的江北店,不就用上高强钢了?”
于春尹看陈学兵依旧未置可否,心想这位新来的毕总裁是否过于急切,惹得外甥不快,但又不好直接驳他面子。
正斟酌措辞,陈学兵猛地抬手,目光如电扫过蔡志坚和毕亚雄:
“他们现在要拉动生产线,现在还需要多少钱?”
办公室安静下来,大家都感觉到董事长的态度好像有些…迫切。
“铁矿谈妥了,主要是电解铜…供货商还在协商。”蔡志坚回答。
“把他们完全收购,需要多少钱?”
大家互看一眼。
还真要收购??
完全收购??
“额董事长,我倒不是那个意思.”毕亚雄急忙解释道:“这家企业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收购,我的意思是我们既然有2.2亿的债务在里面,短期也收不回来,不妨就转化为股本,博一把收益,再额外投入几千万,让他们的供应链顺利转起来就行了。”
“对啊,董事长,他们原本负债就有5.6个亿,资产评估还不到7个亿,现在通过政策拿到1.5亿贷款,除开企业现金流,已经资不抵债了,如果这笔钱管理不善,被管理层胡乱花掉,这家厂就只有申请破产清算。”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