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教谕三试惊真才,文萱心动赠私札 (2/4)
bsp;历来儒者多倡德礼,然现实治政离不开刑律。
如何平衡二者,极考较功力,绝非死记硬背能答。
张诚在一旁听得头晕,只觉得之乎者也烦人,恨不得立刻离场。
苏惟瑾却略一沉吟,超频大脑中相关论述瞬间明晰。他清朗声音响起,不疾不徐:
“回老先生。小人以为,德礼与刑政,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德礼为本,教化民心,使人知耻向善;
刑政为用,惩奸除恶,划定行止边界。
若纯任德礼,恐失之迂阔,难禁小人之恶;
若专恃刑政,则流于严苛,民虽畏威而不怀德。
故圣人之治,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方能收长治久安之效。”
一番论述,条理清晰,既阐明了德礼的根本地位,
又点出了刑政的现实作用,
最后归于“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平衡之道,
可谓中正平和,深得儒学精髓。
满场微微颔首者甚众。
此答已远超寻常童生水平。
刘老翰林眼中讶色一闪而过,不置可否,旋即抛出第二问,更为具体:
“若依你之言,德主刑辅。
然则当今之世,胥吏贪酷,小民困顿,德化难施,刑律亦常有枉纵。
弊在何处?又当如何革除?”
此题直指时弊,已带策论色彩,风险极大!
答得好,能显真知灼见;
答不好,则可能触怒在场官吏。
帘幕后的赵文萱不由捏紧了丝帕,屏息凝神。
苏惟瑾心念电转,深知此问需既展现见识,又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他斟酌词句,谨慎答道:
“小人妄言,请老先生恕罪。
弊病根源,或在于‘人’与‘法’二字。
胥吏之贪,在于监督缺失,考核不明;
刑律之枉,在于执法之人私心作祟,或能力不逮。
故革除之策,一在严察吏治,明赏罚,使清慎勤者上,贪渎昏聩者下;
二在慎选刑名官员,精研律法,并广开言路,加强覆核,以减少冤滥。
归根结底,法仍需贤人执行,德化亦需良吏推行。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将问题归结于执行层面,
强调“人选”的重要性,既点出关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