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几家欢喜几家愁 (3/5)
/>
即将解开对商人等群体穿丝绸的禁,是放大这个市场;即将在广州举办海贸博览会,也是放大这个市场。
今后皇家和朝廷所需都要采买,同样是巨大市场。
其实不必改稻为桑,目前许多省份反倒在改桑为棉。
能够激活这个行业的工艺改进热情,规范一下官民之间的经营方向,这些人就能吃饱。
当然了,必须遵循新的制度,在工商业的税收方面贡献足够。
对江南偏重田土产出和粮食生意的士绅,皇帝的态度是压;对一些确实从商的人家,皇帝的态度是鼓励。
两重身份兼有的,更该看清风向。
江南富庶,这太湖一带还好,但所谓七山二水一分田,并非虚言。江南人口这么稠密,确实需要更繁荣的工商业来消化人口。
而原料嘛,水路通达,许多地方都能运过来。
贺盛瑞会从南京与御驾分开,先到浙江,再去福建、江西,最后到湖南那边再与御驾汇合。
丝绸、瓷器、纸张……许多行业的产品和人,他都要从中挑选一些,让他们去广州。
于是话说着说着,一众丝绸商人才又惊又喜。
“相爷,听您这么一说,这破天富贵,草民等人……”
“陛下圣武贤明,所思所虑无不惠及国计民生。既知是破天富贵,那便接好。”贺盛瑞笑着说道,“本相此行,除了让你们深悉朝廷意思,更带了陛下恩旨。明日苏州织造局,族中进过学的后辈可带来。本相考较之后,择优荐入太学或大学校。官产院新设,诸衙无不与工商各业打交道,缺的人手不少。”
至此,那百家百业皆列朝堂又往前迈出一步。
官产院当然是相对特别的,贺盛瑞去做这个总管官产大臣,就因为他本身精于管理和财会。在工程营造方面,他很懂;现在,他需要懂更多行业。
贺盛瑞自己知道,皇帝对他这一块的期许不比执政院低。
或者说,大明将来的财政宽裕与否,要看他的工作成效。
作为皇帝口中“系统奠定大明工业基础”的第一人,他的担子很重。
不过从军工园等项目开始,贺盛瑞在这个过程里已经向皇帝学习过很多。
“若大明率先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则寰宇诸国,都要臣服畏惧。”
这句话他记着,陛下说这是自秦皇一统以来,华夏最大的一次变化。势不由人,大明不迈出这一步,兴许就被西洋人先迈出去了。
就好像衣食住行之中的这个衣,皇帝甚至也跟他说过:如果在宣大、承德、辽宁有兴盛的毛纺、制皮行业,那么草原上的各部,此后都只能依附于大明而活,为大明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羊毛、兽皮。对他们来说有收入、过得比以前好,对大明来说则又会通过利润更高的工业品把钱赚回来、过得更好。
大家都能接受。
而若草原上的部族眼红要学,那自然又学成汉人。
没办法,按照陛下所言,人虽分各族,但没什么两样。组织人力生产满足所需,最终谁能掌握更有效率的法子,那余者只能跟从。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