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几家欢喜几家愁 (2/5)
sp; 贺盛瑞粗略数了数,然后就感叹:“这小小盛泽镇上,行庄已有百户了吧?”
“加上震泽等地,数倍于此。”邹义说道,“我已经吩咐过,纱锻绸缎两大公所,其中大的行首庄主都到了。”
“也有机户?”
“都是小机户渐渐累积的家资。他们多的已有机户上百家,小的也有几十家。”
盛泽镇上的一个宅院里,此时已有七个身穿布衣的人紧张等待着。
他们穿布衣,因为如今的规矩,他们还不能穿自己经营的丝绸。
哪怕早有传闻说以后不管这些,但毕竟还没颁下制旨来。这件事,听说是要跟所有百姓悉数定为民籍一同颁行。
如今设立了官产院,原先由内臣管的三大织造局都要由官产院来管,对于他们这些依附于织造局的纱锻、绸缎行庄经营者来说自然是天大的事。
织造局的核心工作其实是为皇家及官府织办,那些该上交的,实则没有收益进项。一开始,还是以佥派徭役的方式,从这一带佥派部分人家成为机户,这部分就是世代匠籍了。
以苏州织造局为例,它底下分成六个堂口,织机共有近两百张,由近千名织工承担制造工作。
但这点点人,哪里满足得了整个大明的皇家及朝廷需求?
其实慢慢下来,民间就出现许多自发的机户,而织造局也会向民间直接采买纱锻、绸缎。那些不是被佥派的机户,就此自产自销,被称作现卖机户。
再之后,小的壮大,大的联合,就有了纱锻、绸缎行庄,还组织了公会。
但他们相比大盐商们还是逊色很多。
大盐商们就算只是在范元柱面前都要恭谨对待,他们虽然不用面对天子本人,但贺盛瑞和邹义的身份难道不比范元柱高上许多?
见到了贺盛瑞,他们是战战兢兢,但贺盛瑞却十分随和。
“此来是好事。”他坐下之后就说道,“大明诸省,如今除江南一带,多在改桑为棉。这里土质黏重,宜桑不宜棉。我听说,缫丝如今已经改二人一车一灶为二釜共一灶门、五人一灶了?”
见堂堂一相开口便是专门的工艺技术,一众丝绸大商先赞颂了一番,随后就介绍起来。
所谓二人一车一灶,这是缫丝这道工序里此前盛行的对缫法。现在,江南一带的缫丝工艺已经在进一步改进。
他们又介绍了如今的染料配方,说是已经从之前的十余种提高到了二十余种。
织机方面,也开始应用新型的斜身大花楼提花机。加了个“迭助”部件,提花织造在体力门槛降低的同时,产品也变得精细均匀。纹样设计对称严谨而复杂,质感光泽多样,这都是新型提花机带来的好处。
贺盛瑞听得连连点头:“陛下设官产院,正是要专设衙署,助百工百业更上一层楼。此行是为江南丝绸织造行业奠定大兴基础,今日我先与你们会面,便是给苏州织造行当一个定心丸。于你们而言,好时候到了。”
这定心丸,此刻他们是不敢吃的,也不见效。
但贺盛瑞说的并没有假。
衣食住行,朝廷对于基础民生行业是着重规划的。
棉布更廉价,但丝绸也有很大的市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