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烧出个未来 (4/4)
bsp; 比如孙传庭。
八月底才放的榜,办过喜酒谢过恩师和同科,他就启程进京。
都知道今年备考要重格物致知论,这方面的大才当然主要都在京城。
他孙家在早年从河南迁居山西代州,如今到孙传庭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世。九世里加上孙传庭在内已经是连续五代都有人中举,岂非是山西代州一个生机勃发的新族?
况且孙传庭是十六岁就中了举,是今年加入了新学问的新乡试。
而山西在大明的特殊性早已不同。
因为昌明号的存在,因为宫中山西出身的数位贵人,山西商帮和山西出身的文臣武将,这些年来影响力都是越来越大的。
这一次山西新科举子们这么快就抵达京城,便是山西许多大家族的安排,尤其是昌明号的山西十家。
孙传庭等人在会馆里等了一阵,王徵还是如约而至。
“陛下知道王行首请我来为山西举子讲一讲格物论,巡视过博研院之后便允我前来。”
王徵卖王珣的面子,一是因为同姓,二是因为山西十家一直不曾断过对博研院经费的捐赠。博研院所需物资由昌明号负责供应,银钱固然不会短他们的,而昌明号始终能够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这当中所花费的精力也不算少。
最重要的一点,王徵接下来立刻就说:“你们都知道如今会试分两科取士了,这正是陛下求才若渴。因此虽知你们山西出身的官员、学子在想方设法进步,但陛下并不以为不好。但有一点,若能高中,出仕则为臣,当一心为国。治学当治新学,做官该做好官!”
十六岁的孙传庭震撼于王徵的直白。
他可是上一科的自然格物科状元。山西举子能蒙他点拨,可谓是天大机缘。而王徵开口所言,又有一种皇帝已经在关注他们山西举子的感觉。
这怎能不让人充满期待呢?
皇帝似乎不怕他们“结党”,只怕他们治不好新学、做不了好官。
实际上,此时此刻已经有许多人想明白了、或者问明白了风向,于是并不忌讳通过面授机宜或者书信相告来点拨与他们相近的后辈。
会试前是会试前,出仕后是出仕后。
大明中枢又在酝酿改革,朝廷对于党争似乎已经有了办法。
那么只要会试不舞弊不就行了?
他们也不知道这次会试怎么能在这种情况下不被人诟病有舞弊嫌疑,毕竟现在还没定下会试的考官等重要人选。
朱常洛当然不用担心这一点。
因为既然要做个“教育家”,那么这一次会试,将由他这个皇帝、伟大的长生天汗亲自出题。
出全部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