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烧出个未来 (3/4)
p; 大道上的学问不说,具体到百工技艺上,九雷铳可谓他一力谋划。当初以为成不了,而如今集大明能工巧匠之力,花费数年之功,毕竟还是做出来了。
听说通辽那边一经演练,各族脸色大白,惊惧之情一眼便知。
这样的天子自然是难得的,皇帝心里只怕也很明白这一点,因此这么早就开始对皇子们有不一样的培养方向。
譬如二皇子最经常接触的人,一个便是朱载堉,另外则是徐光启和王徵。他可以经常出宫,去的地方则基本都是紫禁城西面的太学或者北面的博研院。
所以刘依的心定了下来。今年办了太子册立大典之后,心就更加定了下来。
如今,后宫这边隐隐有“三派”了。
一派自以皇后为首,再以那些曾做女官的妃嫔为辅。如今她反倒越发与各族进献入宫的贵人走得近,也善待那些各族进献的宫女。
另一派则是出身“山西”的那些妃嫔,为首的自然是范思容。她们在后宫之中很谨慎,但会着意去关注宗明号与昌明号。
另外的则是那些原想随遇而安,或者仅仅想博得皇帝恩宠的妃嫔了。皇后既然有主次,亲近一些人而客套礼待一些人,她们又天然不出身于山西,那么反倒时不时围着二皇子的生母丽妃。
譬如那个这次伴驾出巡了的李思琴。
皇帝留寝,刘依当然开心,尤其是云雨恩泽之后皇帝又夸她:“二柱子这机灵劲,倒有几分随了你。”
“臣妾愚笨得很,不敢居功。”刘依甜蜜蜜地依偎着她,语气很崇拜,“但有陛下一二分资质,臣妾就知足了。”
“那只怕是难,朕不一样。”朱常洛很享受,但也很唏嘘,“但盼他们个个成才,将来都能为大明出力。”
他这可不是资质。
而如果哪个儿子在科技这方面能有他一二分的资质……那必定会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了,说不定知名度远比他做皇帝的那个儿子大。
朱常洛倒盼着二柱子能这样。
既已回京,又将正式定个“首相”,朱常洛后面又将回到他在泰昌四年到泰昌七年之间的节奏了。
大明被他强扭着拐了弯,接下来实现他最大价值的方式反而是做个教育家。
当然,这其实也是改革的一环。正如田乐当日名为请辞实则请缨想做的事:寻衍圣公的麻烦。
寻衍圣公的麻烦,就是寻儒学的麻烦,寻士绅的麻烦。
各方各面的学问,都不应该再恪守旧时了。
并非说传统学问和文化都不好,只是可以更好,也应该更好。
与时俱进嘛。
而这方面,提出了格物致知论的朱常洛当仁不让该走在最前面。
于是次日朝会后,皇帝当廷宣旨准备设立宰执的消息固然轰动朝野,而皇帝退朝之后就去了太学和百家苑、博研院等处视学,同样让人用心琢磨着“凯旋”回京后皇帝想做的下一步。
这个时节,最早一批准备应明年会试的举子已经抵京。
有往科的,也有今年乡试刚中的北直隶及邻近省份新科举子。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